中国航天迎高密度发射常态 卫星产业链或成投资主线
11月9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据了解,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是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第五次飞行任务,而本次任务将是空间站一期工程舱段建造完成后的首次货运任务,同时也将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货运补给任务,此后空间站将全面转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11月以来,国内航天产业可谓喜讯连连: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神十四航天员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我国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天兵科技天龙二号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先后试车成功;
北斗白皮书发布,首次规划了2035年前北斗发展蓝图,还透露明年将发射3-5颗卫星。
正如首创证券分析师曲小溪此前所说,中国航天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反映国内航天产业的研制交付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可靠性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任务达55次,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航天任务发射任务预计仍在50次以上,发射频次保持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更高级别的探月工程也处于筹备过程中。据有关专家透露,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具备将中国人送上月球的能力。
政策面上,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对此中航证券表示,与十九大报告中的“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相比,“航天强国”已经被提升到建设落地阶段,在此之下,我国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向航天产业倾斜相对更多的资源,构成航天产业未来五年持续高景气发展的底层逻辑。
▌卫星产业链有望明显获益
卫星产业在航天产业中的占比超过70%,是航天产业的发展主体,而据中航证券统计,A股卫星产业核心上市公司整体三季报收入出现提速,由中报增速的12.50%提升至23.99%。
基于此,卫星产业链被视为国内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的投资主线。该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这四个分支,其中市场容量较大的是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领域,分别占卫星产业营业收入的51%和42%。
综合多家机构观点,制造端、设备端有望率先受益。
中航证券表示,短期内,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中的高轨卫星互联网下游有望优先得到拓展,部分具有明确下游需求的领域,如航空互联网及海洋互联网等应用领域中上游终端设备的市场需求有望率先得到释放。长期来看,伴随我国对低轨卫星互联网抢占轨道及频谱资源存在急迫性,十四五中后期,低轨通信小卫星或微小卫星制造市场的需求有望逐步放量。
具体到公司,据该机构总结:
(1)卫星制造环节,价值量占比较高的有效载荷(转发器及天线)、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天线系统、测控系统、总装和试验及总体领域均值得重点关注。相关上市公司包括中国卫星(小卫星设计、总装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康拓红外(宇航级微电子集成电路)、航天电子(有效载荷、卫星测控、控制系统)、海格通信(天线)、天银机电(恒星敏感器)等。
(2)地面设备环节,相关上市公司包括:中国卫星(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制造)、振芯科技(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服务云平台)、海格通信(卫星互联网信息系统、终端、天线、终端里面的TR组件与芯片)、盟升电子(天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