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 被称为农业的“芯片”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被称为农业的“芯片”。
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粮食大省安徽近年来按照“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育种科技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等方面发力,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为粮食安全和现代种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育“芯”护“芯”保粮安
走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荃银科研基地”,成百上千的水稻新品种在这里试验种植。每个新品种的标牌上印着二维码,记录着该品种的相关信息。“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试验种植这些新品种,再把表现优异的新品种推向市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从合说。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业为核心,农业服务为延伸,探索和创新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种业公司。“种业创新永远没有止境。”张从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十三五”期间,累计研发投入2.5亿元,通过自主或合作选育方式新增审定的水稻品种236个、玉米品种52个。“育种成果不断涌现,种子销售规模逐步提升,部分品种的种子畅销国内外,助力公司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
安徽是粮食大省,也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说,安徽省按照“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种业振兴,为粮食安全夯实种业根基。突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推进种业振兴的基础。据介绍,安徽省分类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截至今年上半年,向国家资源库移交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入库量居全国第一。立项建设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确定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区、圃)31家。
为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安徽省大力支持种业企业参与良种联合攻关、承接政府项目、开展试验示范等。今年安徽省争取中央现代种业提升项目资金4822万元,支持5家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帮助种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为349家种业企业新增授信32.3亿元,落实410笔新增放款28.1亿元。
除了育“芯”外,护“芯”创新高产栽培模式,同样有助于粮食稳产增产。《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学校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皖中综合试验站近日传来好消息,121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36.4公斤,其中亩产最高1148.2公斤,创下这个试验站单一水稻品种亩产最高纪录。
以基地促“育繁推”
9月下旬以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随着玉米、大豆的成熟收割,这里的种粮人又在抢抓农时、播种冬小麦。
濉溪县五铺农场有5100亩地,全年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我们近年来加大育种投入力度,目前已有3个小麦审定品种,有的已成为主力品种。”濉溪县五铺农场副场长陈峰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它们在促进稳产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夏粮生产中,八成以上用的是自育小麦品种,亩产量约13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格也比去年高0.5元左右。”陈峰告诉记者,秋季作物中的大豆,有一半是自育品种,每亩地的大豆产量达300多斤,取得了好收成。
2019年,濉溪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占地约50万亩,五铺农场和多家种业企业位于基地内。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言伟说,濉溪县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种业科技创新,育种成果不断涌现。
位于该基地的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尝到了育种创新的甜头。“原来主要繁育的是代理品种,现在变成了自有品种。”公司董事长刘超说,公司近年来享受到科技成果奖金、良种繁育补助等优惠政策,通过引进育种专家、建立科研机构等举措,选育了多个小麦品种,有的品种推广面积达60万亩左右。
濉溪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濉溪县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共有17个,其中仅2021年就增加8个小麦品种。
基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容”。据卢仕仁介绍,安徽省持续推进作物良种“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全省共有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4个,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十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产能实现从700亿斤到800亿斤的跨越。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817.5亿斤,较2012年增加108.9亿斤。
科企合作活力显
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种粮大户陈磊去年种植了300亩节水抗旱稻,今年扩大到1000亩。他说,相较于其他水稻品种,种植节水抗旱稻只需要在抽穗灌浆时进行两次引水润田,至少可以节省三成水量。
9月28日,2022年全国节水抗旱稻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市召开。二十世纪末以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科研团队,将现代水稻优质高产特性和传统旱稻的抗旱耐直播特性有机结合,培育出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稻在“望天田”具有较好的抵御干旱能力,产量相对稳定。
承担节水抗旱稻转化应用的安徽丰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汪华春说,通过建立示范田、召开观摩会、为农户算账等,“科技种”得以在农田中广泛种植。罗利军介绍,节水抗旱稻今年在安徽推广约150万亩。
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应用,是科企合作的“结晶”。
“小麦得高产,选种是关键。”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种粮大户张林森看来,在夏粮小麦新品种的“加持”下,今年每亩地的产量最高达913.18公斤,创下规模种植6年来新高。
张林森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成果。“科企合作可以实现育种栽培和农技推广有机结合,给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皖垦种业负责人陈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在推动种业成果转化方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在种质资源、人才团队、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种业企业等产学研单位共建研发平台、共同承担重大项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等方式,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支撑了种业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庆看来,强化科企合作,可以取得多赢效果。“育种专家把优良品种选育出来,也希望和企业共同推广应用。品种推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双方加强合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马庆说,“我们和企业合作,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借助科企合作平台,有助于推广有影响力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