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中国这十年)沈开艳:长三角“四手联弹”谋建高质量经济枢纽

时间:2022-10-20 15:26: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到长三角,我们的印象通常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但事实上,在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核心区,生态环境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如太湖蓝藻暴发、上海苏州河‘黑如墨臭如粪’等,令人印象深刻,但近十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下,长三角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及长三角的“绿色发展历程”,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侨联主席沈开艳如是说。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正式揭牌,标志着这一国家战略进入全面施工期,长三角的发展自此也开启了“三级跳”。

在沈开艳看来,23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跨越了苏、浙、沪三个省级行政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制度设计在“无人区”里闯出的一条新路,也是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的创新突破。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2019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地一体化发展已完成了顶层设计,”沈开艳说,5个月后,示范区的挂牌成立即是在具体实施层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三角一体化,为何要“绿色先行”?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的灵魂。当前,资源环境效率的高低是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示范区以‘生态绿色’为抓手,意味着它不会走传统开发区的模式,而是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之下,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沈开艳说,示范区最终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形成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并以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示范。

此外,以“生态绿色”为抓手,长三角三省一市可在诸多方面创新合作机制,探索一体化改革新路径。

沈开艳指出,几年来,诸省市已在能源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利用都市圈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互补,合力探索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她进一步指出,污染会随水、空气、土壤跨区域流动,“能否建立健全跨区域的联防联治一体化治理体系就十分重要”,而由于环境治理对区域内部的经济增长效应不会即刻显现,各区域也应在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上达成共识,“构建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多元共治绿色经济新格局。”

作为一个“长三角人”,沈开艳祖籍无锡,常年工作在上海,并“经常因工作等往返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在她看来,长三角近年来“整体变化非常大,不仅环境变好,同时交通更加便捷,就像在一个城市一样”;此外,公共福利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合作更加深入,都意味着“一体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未来,长三角三省一市还应如何联手发力,促进区域经济不断跃迁?

在沈开艳看来,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真正打破行政区边界,在三省一市做到标准统一、规则一致、数据共享、平台衔接,“这将是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起点上的深化改革。”

“一是应加强政策的协同创新与先行先试,解决区域的共性问题;二是可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继续深化;三是要在开放合作上做好文章,”沈开艳说,开放合作,不仅是指三省一市之间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上充分打通,打造一个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也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

“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重要的国家战略虽落在上海,但它们是属于长三角和中国的,长三角诸省市应共同协作推进,并共享其中红利。”沈开艳说。

进一步地,长三角还应率先建设区域内的统一大市场,在规则体系共建、市场监管一体化、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

“长三角要建立起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仍需要三省一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的诸多细分领域密切协同合作,”沈开艳说,长三角的开放合作,始终有着巨大的创新和想象空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