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在养老领域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失能老人进来,就像婴儿一样需要全天候照护。”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医养融合中心护长李蔼芬一边为重度失能的陈女士、黄女士摇起病床,一边说道,“她们是亲家,没有退休工资,儿女也超过60岁。”好在,老人们购买了江门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邑康保”,在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增加了照护服务保险保障,入住定点服务机构的重度失能人士购买后可享受每月400元的照护服务保险金。
这是广东保险业为建设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的缩影。“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市场化力量,商业保险机构如何为养老“三支柱”夯实根基?如何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展望未来,保险在养老领域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保险业为养老刚需特需“开源”
成“三支柱”体系不可或缺角色
“老有所养”既是老百姓关切的家事,也是国之大事。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养老钱”,这些话题扑面而来——“60岁退休时,需要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守住养老钱,幸福享晚年。”
毫无疑问,“养老钱”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幸福,那么“养老钱”从哪里来呢?在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家、单位、个人养老责任共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我国,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刘云海表示:“商业保险机构在广东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广东商业保险机构主要通过参与经办“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发展商业养老年金,满足社会“养老刚需”;同时,加快发展商业保险,投资养老产业,通过“第三支柱”满足社会“养老特需”。
例如,泰康养老广东分公司总经理何慧民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广东的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管理规模约为700亿元,服务近1000家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企业年金覆盖5116个企业85.9万人。其中,保险业受托管理的职工占比70%,近年来覆盖职工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0%。
在广东,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保险,正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提供“补位”。截至6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商业养老年金业务已累计为202.7万人次积累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347.8亿元。
“现在我每月交1000元,总共交5年,到60岁就可以开始终身领取养老金了,届时预计每月可领取767元。”今年3月,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试点,35岁的个体户张先生购买了太平养老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广东饮得“头啖汤”的人群之一。“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收入高的时候多交,收入少的时候少交,满足了我对养老补充的需求。”
截至6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区已有7家公司共8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落地,累计承保保单6479件。目前,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方兴未艾,不少业内人士对其前景看好。“商业保险可定制化程度高,同时参保简便、交费灵活、领取方便,能较好的满足特定人群的养老保障需要。”
市场期待多元多样产品
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保障需求
“最难的是冬天照顾大小便和洗澡,他的膝盖没有力气完全无法站起来,150多斤的重量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广州市民梁女士满面愁容——每天为重度失能的丈夫陈先生量血压、做早餐、喂饭、换尿布,让耄耋之年的她疲惫不堪。
今年,经中国人寿医保驻点专员介绍,梁女士为丈夫申请“长期护理保险”评估并获得通过,此后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每天派一位护工上门工作3小时,接手了护理工作。“按照规定,我们享受的是每月3150元的服务,但只需自费315元,剩下的2835元都由长护险来报销。”说到这里,梁女士眉头舒展开来。
在广州,像陈先生一样享受长护险待遇的老人已有数万人。2017年8月起,广州成为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的长护险试点城市。目前,长护险试点已经覆盖广州市全部职工及18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群1100万人,待遇支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试点进一步健全了广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广州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养老、平安养老4家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待遇经办和评估服务等工作。采访中,不止一位保险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经办长护险的过程,也是提升保险机构养老服务能力的过程。例如,中国太保寿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冯军就表示:“我们在落地广州长护项目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专业技能好、服务水平优的队伍。”
窥一斑而见全豹。近年来,广东商业保险机构主动作为,积极将老年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满足老年群体多种保障需求,有效发挥了商业保险的有益补充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内已有10余款老年人专属医疗保险,保险责任涵盖老年人住院医疗费用、癌症特药费用、住院津贴等。2022年,全省共有1198万老年人参保“银龄安康”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参保覆盖率超过九成。
不过,广东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他们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并未被完全满足。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广东商业保险机构在涉老险种设计和服务的丰富程度上仍有进步空间。例如,各类养老商业保险产品同质化较严重;部分产品缴费方式不够灵活;投保年龄大多限制在60岁以下,不能满足客户灵活增值的需求等。
“期望商业保险机构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大力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开发和推广适合老年人群体的医疗、重大疾病、长期护理等保险产品及护理人员职业责任险、养老机构责任险等险种,丰富适老保险产品供给。”广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聂元松表示。
入局拓展养老产业链
政策为创新打开更多空间
《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到,预计到2025年,我省户籍人口老龄化系数将突破17%,到2030年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将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更大考验。面对“银发浪潮”,广东商业保险机构应如何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拓展养老产业链,布局养老保险生态圈,发力“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养老服务”等领域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广州泰康粤园医院10楼的安宁疗护中心,安静的走廊和明亮清新的房间让“临终关怀”变得更有温度。阳光洒进88岁赵女士的房间,女儿趴在床头轻声询问道:“妈妈,最近感觉怎样?舒不舒服呀?”已经陷入昏迷1个多月的赵女士在迷糊中点了点头。
越来越多商业保险机构转换角色,成为养老、康复、临终关怀等老年生命产业链的打造者。
例如,泰康人寿在广东已投资广州粤园养老社区、深圳鹏园养老社区、泰康前海国际医院、泰康拜博口腔等4个项目共计66亿元。又如,友邦人寿推出养老综合解决方案,一站式满足养老客户对于资金储备、健康保障、康养服务等全方位需求,打造陪伴老人强能、弱能、失能全旅程的康养服务体系。
“这些保险机构通过投资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大健康项目增加社会养老和健康资源供给;投资企业股权,入局医养产业;购买金融产品,参与医养产业。”在刘云海看来,商业保险机构依托保险资金自建或改建养老设施,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精准对接,可实现保险业务与养老产业相互拉动。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广东养老健康产业累计余额达到314亿元。
展望未来,养老产业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政策空间的打开,让商业保险机构落地更多创新成为可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数次提及“养老”,随着大湾区建设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将被释放;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为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彭浩然认为,商业保险机构不仅要灵活设计各类年金保险产品,为参保人在退休期间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还要加强保险产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之间的联系,大力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事实上,广东商业保险机构正在破除老年人无法获得商业保险保障难题、提升健康风险保障水平的路上驰而不息。
“下阶段,我们将探索进军普惠养老市场,以技术咨询、受托管理等形式承接社会上的机构养老项目,并研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业务,面向更多老人提供身边服务、终身服务、精致服务。”冯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