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迎“退市大年” 优胜劣汰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进入6月,退市消息仍接二连三。6月1日,*ST金泰、*ST济堂收到上交所终止股票上市的决定。6月2日,聚龙股份、邦讯技术、当代东方3家公司被深交所官宣退市。记者统计,近一个月来,沪深交易所终止上市的股票已达31只,退市密集程度可见一斑。大浪淘沙,注册制下A股正加速形成“有进有出”的优胜劣汰新生态。
接二连三 A股迎“退市大年”
6月2日,3家;5月30日,2家;5月27日,3家;5月26日,4家;5月24日,2家;5月23日,3家;5月18日,1家……年报季过后,近半个月来,深交所密集公告18只股票退市。与此同时,5月10日至今,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司也多达13家。
去年初,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式落地,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今年是“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实施的第二年,接二连三的退市消息落地,让今年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退市大年”。
随着2021年年报披露收官,一批业绩较差的企业陆续进入强制退市程序。据招商证券统计,沪深两市今年退市的公司将有42家,其中沪市18家,深市24家。这一数据较2021年A股退市数量倍增,创A股历史新高。
从退市流程看,被强制退市的公司已陆续进入为期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届满后5个交易日内,交易所将对相关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主业不振 谢幕进入倒计时
长长的退市企业名单中,包括老牌房企绿景控股、曾经的知名电视品牌厦华电子人造钻石巨头*ST金刚、知名乳业企业*ST科迪等,还有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星宿”之一*ST宝德。
企业被强制退市的原因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最常见的是“财务类强制退市”,首年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相关条款,企业将会被“退市风险警示”,也就是被“*ST”,次年再次触发财务类退市相关条款则进入强制退市流程。这也正是近期股票强制退市的最主要原因。
如*ST宝德,这家公司曾在自动石油钻采电控系统领域创造多个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风光无两。根据深交所公告,由于公司2021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且扣除后营收低于1亿元,触及财务类终止上市情形。*ST厦华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1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23.77万元,营业收入1.52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或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金额为0元。惨淡的业绩让这些企业已无法在A股容身。
当年风风光光上市,如今黯然离场。虽然每家企业退市的具体原因各异,但主业失败却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些企业没有把主业做大做强,甚至是掏空主业,最终成为空壳公司。”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昔日行业龙头也好,曾经的知名企业也罢,如果缺乏研发创新能力,最终会失去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淘汰。
优胜劣汰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才是成熟健康的市场生态。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上市难,退市更难,A股过去“只进不出”的顽疾,曾深受股民诟病。自2018年注册制改革后,新股上市门槛和成本都在明显降低,过去A股盛行的“买壳借壳”没了市场,投资者炒作热情大降。与此同时,退市新规通过废除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条款,并将退市整理期缩短为15天,也大大提高退市效率,压缩了企业“保壳”的操作空间。
董登新表示,新证券法大幅提高证券违法成本,尤其是大幅提升财务造假的违法成本,让一些“垃圾股”企业更快原形毕露。这些制度变革都加速了“空壳企业”“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让市场生态得以持续净化。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数量持续扩容,每年大约有300到500家企业上市,目前总量已达4830家。业内人士认为,“只进不出”的市场肯定行不通,A股至少应该保持每年30至50家的退市数量,才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大浪淘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