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新政“一棒打晕”网游企业?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防沉迷“加码”旨在保护青少年
尽管网游企业此前早就听到一些风声,但当真的受到反沉迷监管政策当头棒喝时,许多网游企业还是被“打晕”了。毕竟“精神鸦片”事件带来的影响尚在发酵,监管部门又出台了如此严厉的防控措施,让不少玩家嗅到了网络游戏“命悬一线”的气息。
相较于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本次通知无论是时段还是时长,都在此前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严格压缩。
对网游企业来说,时段和时长都是流量,都是真金白银。有两家游戏头部企业2020年游戏收入竟高达2666亿元。但是,企业不能只讲赚钱,还要兼顾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在快速发展时更要注重行业安全,在赚得盆满钵盈时更要注重公平竞争,在不断创新时更要注重市场秩序,不能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不能赚坑害青少年的缺德钱。
平心而论,当前,中国的网游产业处在成长阶段并快速走向成熟。网游产业已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带动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青少年适度接触游戏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一些运动类游戏以及编程、象棋、围棋等游戏形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玩游戏也能提高青少年的动手及应变能力。
但是,网络游戏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强,操作便捷,天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未成年人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三观、心智都在成长发育时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产生依赖。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使许多家长苦不堪言,成了民心之痛。
游戏企业应开发优质产品
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决落实防沉迷工作各项要求。此次通知对游戏企业防沉迷责任再次作了明确,所有游戏企业都要严格遵照执行,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设置防沉迷系统,严格开展实名认证,对认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坚决执行时段时长控制和消费金额限制,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向全社会展现诚意诚信和责任担当。
近两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大对企业防沉迷排查处罚力度,2020年共检查游戏上万款,会同各级出版管理部门约谈处理企业50多家,查处问题上千条。网游企业应引以为戒。
在更加严厉的防沉迷监管之下,网游企业并非没有活路。既然政策的“前门”开着,有合法的时段和时长可供经营,那么网游企业就要以变应变,设法提高经营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开发高品质产品是根本之策,以生动、活泼、健康的网游产品吸引青少年,把“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的政策用足用好;增加用户黏性,使青少年玩家不仅从网游中获得愉悦感,还能得到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履行社会责任,两全其美。
网游本身并非“罪孽”,只是需要网游企业在内容设计、故事架构以及文化内涵上多下功夫。
未成年人的游戏消费占比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高。腾讯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16岁以下玩家在其国内游戏市场的流水占比仅为2.6%,其中12岁以下玩家的流水占比为0.3%。
网游企业要赚钱,还得在成年人身上做文章,但要合规,而且有品位。值得关注的是,监管部门已发出警告,今后防沉迷工作将建立常态化机制,打折扣、搞变通的投机行为如火中取栗,网游企业切勿心存侥幸、敷衍应付、阳奉阴违。须知,一旦东窗事发,必被严厉处罚,得不偿失。
在严厉监管之下,网游企业应全方位提高素质,合规经营,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努力开发优质游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