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交通出行 未来深耕智慧交通
人工智能(AI)技术为何落地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曾经,在资本的热捧下,创业者一窝蜂地涌入AI行业,但直到“倒下”也没能找到答案。如今,热潮褪去后,坚守在行业中的人逐渐看清了方向。
2015年,龙学军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在成都创立了通甲优博,这是一家以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为核心,专注智慧交通细分领域的科创企业。
通甲优博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龙学军坦言,创业前两年,团队一直尝试AI在不同场景和行业的商业应用,有的赚到了钱,有的“打了水漂”,从实验室算法到产品,再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中间会经历无数次迭代。
从虚拟穿戴到智慧交通
在不断试错中找准方向
龙学军是光电工程博士,创业前曾就职于中科院光电所。有一天,同门师弟徐一丹找到他,邀请他一起创业。“当时可能是不知者无畏,也有些情怀和冲动,想干一番事业。”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创业团队就这样组建起来了。
创业之初,公司的定位是一家计算机视觉创业企业。当时恰逢AR/VR设备兴起,团队决定切入虚拟穿戴行业,并很快研发出了一套虚拟眼镜试戴软件。不需要实物,用户就可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眼镜试戴效果。
“无论是识别的精准度还是可视化效果,从技术上来说都没有问题,但我们忽略了行业本身的特点。”龙学军说,一方面,产品的目标客群是传统的眼镜厂商,他们没有专门的APP去集成这套技术;另一方面,眼镜产品更新换代特别快,一个厂家每年可能有几千款产品,每一款都要进行建模,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实际落地推广没有达到预期。
在这之后,公司还研发过无人机视觉软件、体感游戏,甚至进入医美行业,研发AI测肤项目。前前后后做了十几个方向,龙学军坦言:“当时,我们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团队,想象出很多机会,但到要落地时才发现,并不了解这个行业。”
2017年,一次偶然机会,团队为四川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研发了一套停车位动态监控系统,利用“AI+视频”分析,实时监测服务区剩余停车位数量。这套体统很快就落地和推广,也让团队看到了一个新机遇。很快,团队大刀阔斧砍掉了多个冗余产品线,将力量集中到智慧交通建设上。
在落地中优化算法
未来深耕智慧交通
以停车位动态监控为突破,龙学军带领技术团队,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将产品功能不断扩大。如今,基于AR实景视频的分析系统,不仅可以“数停车位”,还可实现车辆违停、逆行、交通拥堵等多种事件检测,以及针对隧道渗漏水、衬砌掉块、裂缝,路面沉降等常见病害的实时自动监测与预警。其核心产品已在35条高速、15对服务区成功落地应用。
即便是已积累了许多案例经验,算法也已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会遇到不少问题。“我们之前就遇到过,系统把高速公路上放置的锥形桶误判成行人,将弯道上行驶的汽车误判成逆行等。”龙学军解释说,与普通城市道路相比,在高速公路上,系统可视距离更远,监测范围更大,相对的监测目标更小,目标的运动速度也更快,团队能够做的,就是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去持续优化和迭代。
“为什么说AI公司落地难,难就难在从算法到产品落地存在着巨大差距。”龙学军说,多数时候,算法都是基于实验室标准环境,但现实环境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干扰。
在龙学军的设想中,未来5年左右,自动驾驶将会在商业化场景中落地;5-10年内,车路协同将走进我们的生活;不久的将来,飞行汽车也会成为现实。“对于我们而言,未来也会在智慧交通领域持续深耕,做深做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