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文旅产业“十四五”布局强化国际“赛道”竞争力

2020-11-09 09:46:00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其中,针对文旅行业,《建议》提出了多项相关内容,包括完善节假日制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业内专家表示,在我国“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要突出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要突出重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是旅游灵魂,旅游是文化载体的共识,强化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扩大旅游休闲消费

《建议》提出,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对此,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指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前置条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指出,我国旅游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巨量化,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庞大的旅游需求和受限于假日制度安排的集中的需求释放,往往是造成旅游客流拥挤、体验质量难以保障、旅游供求平衡程度低以及旅游经济效益可持续低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在”十四五“期间下决心优化假日制度,更坚决有效地推进、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是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南开大学教授马晓龙也认为,以移动终端、网络消费等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持,制定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消费特征的假日制度、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不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建设服务型社会所必须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将扩大节假日消费转化为一种常态,将旅游休闲消费的作用不断放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树立正确文化观、遗产观

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这次《建议》也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保护,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挖掘,这项保护工作将会持续加强。”杨彦锋表示。

马晓龙进一步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大国、旅游强国建设的精神内核。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建设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为代表的具有共识性遗产的国家文化公园,不但有利于全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遗产观,更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举措。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强化中国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文旅融合已成为各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识和重要方向。此次发布的《建议》中也提到,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马晓龙认为,旅游强国的显著标志是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从优秀旅游目的地、到国家4A、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业不断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强化目的地供给质量和水平。随着文化和旅游部门在行政体制上彻底融合,技术层面更需要文化要素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真正实现文化是旅游灵魂,旅游是文化载体的共识,进而强化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文化和旅游融

合的初心和效用最大化。

厉新建指出,在我国“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要突出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要突出重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通过旅游的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在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加旅游在人生意义和新的精神生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形成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培育国家级的旅游休闲城市、旅游休闲街区、旅游休闲社区是十分必要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对于思想信念教育、扶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有显著的作用。而突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资源内在价值,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双方双向融合、双向促进所需要的,也是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和世界旅游强国所需要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