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保费保持高增速产品创新进入快车道
近期,健康险市场动态频频。多家保险公司针对带病投保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等非标准健康群体推出防癌医疗险产品,为这类过去保障力度明显不足的群体带来保障;更有杭州市等多地于近日上线普惠医疗险产品,以极低的金额调动高额保费,为居民提供风险保障。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健康险原保费收入达到3927亿元,在人身险业务同比仅5.9%的增速下,健康险业务仍然保持同比20.3%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人身险市场的主力险种之一。
多地普惠医疗险上线
近段时间,杭州、连云港、贵阳等多地推出普惠医疗险。在产品设计阶段,地方政府协调医保、人社、信息数据部门共同参与课题调研,提供相应的数据统计支持,依据各地不同的实际医疗结算数据精准定价,扩大风险保障。
这类普惠医疗险产品保费低、保额高,进入门槛低,与医保形成有效互补。今年以来,苏州、成都、佛山等城市先后上线了“苏惠保”“惠蓉保”“平安佛医保”等普惠医疗产品,居民年缴保费从几十元到100多元不等,在短期内已取得不错成效。例如,在成都上线已有两月的“惠蓉保”参保人数已超过310万人;“苏惠保”正式承保30天的时间内,结案赔付已有20件,都为当地人群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风险保障,为市民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业界人士分析,普惠医疗险的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问题。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19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数据显示,我国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实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75.6%,个人需负担剩余24.4%;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实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59.7%,个人负担比例则达到40.3%。对于罹患部分重大疾病的患者来说,即使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但普通群众的医疗负担仍然较大。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普惠医疗险的出现及增长有助于构建这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除此之外,普惠医疗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少家庭看病贵痛点问题的同时,更惠及带病人群、老年人等非标准健康体。
以“杭州市民保”为例,截至7月4日,产品上线4天时间,参保人数已突破20万人,年龄最大被保人已是耄耋之年。具体到产品信息来看,投保门槛几乎为零,免体检、免健康告知。对于有既往病史的人群,如被保险人在生效日前已患如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并因此疾病或其并发症导致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住院医疗费用,产品不予赔付外,其他情形也并不影响参保。只要有当地医保(含杭州市职工、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几乎均可购买产品。以一年59元的保费获取住院医疗费用、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两项百万元保障。
业界人士分析,长期以来,保险市场对非标准健康人群的保障不够充足,投保年龄、既往病史的限制使得这部分人群投保困难。但对非标准健康群体来说,保险实际上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一般来说,非标准健康人群投保可通过人工核保查询是否符合投保规则。如果消费者不满足条件可投保防癌险等可承保慢性病的产品,或通过投保税优健康险实现税收优惠。上述多城市推出的普惠医疗险也有效提供了这种非标准健康人群所需要的医疗保障。
健康管理为消费者提供长期支持
细数市场上针对非标准健康人群的保险产品,仍旧不够充分。保险公司为这类人群承保所承担的风险、成本过大,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承保。由各地政府推出、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普惠医疗险,保险公司因为与政府合作所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费用率。另外,重视健康管理、进行病前预防成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风险保障的途径。
这类以预防医学技术为主的健康管理多包含疾病筛查、评估和健康指导,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帮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最终起到降低赔付风险的作用。而以诊疗干预技术为主的健康管理则往往介入消费者的诊疗过程,通过提供就医绿通、送药上门等方式,来保障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从而起到控费目的。
在疫情期间,不少保险公司开启线下与线上“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提升线上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保险公司参与健康管理的可能性与能力。居民足不出户的特殊情况导致了对于健康问题线上咨询、问诊服务量、在线问诊平台的暴增,反而使得保险公司多了条与消费者沟通的途径。过去,由于保险产品低频次的购买特性,保险公司难以与消费者保持沟通、提高黏性,疫情期间,这种情况不仅得到缓解,更为今后保险公司加大健康管理力度提供更多可能。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受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医疗费用管控能力薄弱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参与度不足,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和控费能力更无太多话语权。因此,保险公司发挥医疗险功能的阶段几乎只锁定在理赔环节。尽管近几年部分保险公司已开始探索“保险+医疗+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链,但目前还没能做到大范围贯穿前期预防、中期治疗、后期康复等整个生态链条。
然而,由于保险与医疗、健康相关联的天然属性以及保险公司体量大、资金充裕的优势,保险公司更具备能力打造专业健康医疗团队。相较于单纯的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本身是医疗支付方,更容易构建从事前预防、健康管理、就医问诊到病后康养的生态闭环,将传统的病后赔付扩展为线上线下从干预到康复的全流程服务。
从长远看,构建“线上+线下”的健康管理闭环,已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据记者了解,目前多数保险公司提供健康服务还是通过采购第三方平台TPA服务,也有少数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提升自身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稳定服务。
例如,泰康2015年成立了泰康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招商信诺多年来积极发展高端医疗险业务,成为我国较早开展健康管理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极客、蚂蚁金服、腾讯微保等以科技为依托的保险服务平台的崛起,都在推动着我国“保险+医疗+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