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盈利能力急速下降 全球范围内迎来关店潮
2018年12月,华润置地旗下的购物中心万象天地在深圳开业,诚品生活深圳店(以下简称“诚品深圳”)也随之同步对外营业,这是当时诚品的第48家店,也是继苏州后内地的第2家分店。
诚品深圳被寄予着“成为深圳文化绿洲”的厚望。诚品创始人吴清友在和华润置地敲定合作时曾说,“深圳是一个多元汇集、发展快速的年轻城市,诚品来到这里,更期待创作一处具有当地特色和气质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
然而6月中旬,市场传闻称,诚品计划在今年年底退出深圳,而近日随着诚品深圳和万象天地的双双官宣,靴子最终落地。“这是艰难且痛苦的决定,然而展望未来,此举却是此刻可创造多赢的最适重生方案”,诚品深圳公告称。
诚品败走深圳的同时,也正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关店潮。诚品生活董事长吴旻洁此前曾披露,到6月底,诚品计划关闭6家门店,下半年还要关1-2家。
关店潮背后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诚品近年来的盈利能力正在急速下降。财报数据显示,诚品的净利率从2015年的10.8%陡降至2019年的4.3%。
“诚品深圳的最大问题出在自身的运营上,借着疫情解约也是个契机吧,可能诚品自身要反思更多一点”,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王永平说。
关店传闻落地:消费者惋惜,商户改签租约
诚品深圳共有6层,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诚品书店、展演厅、文具馆主要分布在3-4楼。此外,各个楼层还有经营原创服饰、文创产品、主题餐厅等商户,诚品是他们的“二房东”。
有商户告诉新浪财经,疫情高峰后,退租的商户数量明显增加,此前也听说过诚品深圳关闭的传闻,但直至官宣后才最终确认。在新浪财经走访时,部分商户反馈已经和“房东”诚品改签过合同,租约到今年年底结束,不过谈及诚品方面是否有减租或者赔偿,商户方面均表示不便透露。
至于在诚品深圳关店后的去向,有商户已经做好打算,“准备搬到其他商场去”,也有商户表示愿意留在万象天地,“现在第三方谁来接手还在等通知,如果落实了,可能会和第三方续租”,“如果是华润接管回去,我们也愿意继续在这里,毕竟品牌已经建立起来了”。
按照诚品深圳关店公告的说法,“2021年现况经营位置将返还华润置地,开启崭新的一页”。针对诚品生活所在区域的招商规划,万象天地管理中心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将与招商部门进行密切沟通,具体细节暂不方便透露。
在诚品深圳和商户沟通租约的过程中,双方也曾起过分歧。据南方日报报道,今年4月,有租户收到补充协议,要求将履行一年多的租赁合同期限提前至今年年底结束。但包括“我是面包”、“披萨工坊”在内的一些商户认为,入驻时装修投入金额较大,而诚品深圳突然缩短租期,应和受损商户沟通解释并作一定赔偿。
然而,诚品方面在多次联系下未作回复。其后,一些商户被诚品以拖欠租金为由解约,并被断水、断电、围挡或撤场。新浪财经曾试图联系诚品,但截至发稿诚品方面对前述事件暂无回应。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不少人都觉得关店比较可惜。在新浪财经走访的当天,还有读者带上摄影器材想为诚品深圳拍摄纪念短片。周末的诚品深圳店内人头涌动,用店员的话来说,“有点回光返照”。
“深圳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商业摄影师陈先生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表示,诚品深圳是深圳线下能够找到最全设计类书籍的地方,而且空间设计和氛围都比较好,是深圳书城或者其他书店不能比拟的。
在台湾从事建筑设计、同时也参与过百货商店开业项目的黄先生则表示,他每一两个月就会来诚品一次,每次呆几个小时买书或买点百货,“很多店铺都要看经营数据,然后进行商品比例、引入书籍各方面的调整,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当然希望诚品深圳再坚持一下”,黄先生说。
经营反思:场景的繁荣,不代表商业模式的走通
深圳并不是诚品进军内地市场的首站。2015年11月,诚品内地首店苏州店开业,除了总面积接近后来深圳店的2倍之外,苏州店还是诚品首家自持物业的门店。
简单点说,就是物业属于诚品,诚品无需交租外还进行了配套的房地产开发销售。据媒体报道,诚品在考察首家内地门店位置的时候,只有寥寥几个城市能够提供土地让其自建物业经营,而苏州则最早伸出了橄榄枝。
公开资料显示,诚品将在苏州的第一个住宅项目命名为“诚品居所”,占地近2.7公顷,建筑面积超13万平方米,包含两栋分别为24层和26层的精装湖景公寓楼,诚品书店、诚品文创商场等商业项目则安置在附属的三层商业裙楼内。
但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诚品却难以如法炮制。没有了房地产的反哺优势,诚品只能回归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本行——先将一幢楼整租下来,再用部分面积打造书店,剩下的则转租给其他品牌。
根据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王永平的介绍,诚品与物业持有方的合作通常按照“固定租金+分成”的模式,租约一般长达15-20年,商场给出的租金也相对较低,几年才会加一点租,“书店是所以业态里租金最低的,租金成本占比其实不高,一般在10%以下”。
而在所有的成本中,运营成本最高。因此在王永平看来,压垮诚品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在于租金,而在于诚品自身运营的问题,“诚品深圳的业态本身没有跑通,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王永平指出,一方面,诚品深圳的规模远比不上西西弗或者言几又,批发书籍的议价能力不高,叠加线上购书对线下的冲击,竞争本来就比台湾大。此外,书籍品类没有优势,其他品类也没有运营好,现在书店更多注重场景的打造,周边商业形态来配合书店,“更多是场景的繁荣,不是书店的繁荣”。
在新浪财经走访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商户诟病诚品深圳的推广营销能力不足,导致人流不如招商时承诺的理想。
“诚品在2-3月疫情期间给我们减了租,我很感谢,但是对于诚品的推广运营,我只能打50分,说到底就是不愿花钱做宣传”,一位文创品牌商户表示。还有商户告诉新浪财经,“以前诚品会安排固定的负责人每天巡楼,现在人员变动比较大,对商户也没有太多运营,做活动提前一天通知,根本没有给我们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根据诚品生活2019年的年报数据,诚品深圳店负债总额达17.44亿元,资产总额为17.24亿元,营业收入为2.90亿元,营业利益为-0.28亿元,税后本期损益为-0.67亿元。“借着疫情解约也是个契机吧,可能诚品自身要反思更多一点”,王永平说。
全球关店潮:盈利能力急速下降,净利率降至个位数
今年5月31日,诚品敦南店因租约到期正式熄灯,全世界第一间24小时营业书店从此落幕。敦南店不仅是创立于1989年的诚品的首个据点,也是31年来台湾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事实上,诚品正在迎来全球的关店潮。在近期举行的诚品生活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吴旻洁披露,到6月底,诚品计划关闭6家门店,“诚品收起门市是为体质调整,并非不看好市场,不要害怕关店,关店不是坏事,但开错店一定是坏事”,吴旻洁称。
谈及关店的标准,吴旻洁表示,除了租约到期的店面外,如百货公司高楼层的店、面积小的店以及比较老旧的社区店,都在考虑范围内。评估标准包含未来性、获利性、公共性等指标,若一项都无法达成,诚品就会关店。
诚品深圳在关店公告中就提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短中期稳健经营的基础形成无法减轻的冲击,促使诚品生活深圳必须改变营运计划和脚步,以及安全公司整体段中长期的经营体质”。
吴旻洁是诚品创始人吴清友的女儿,她于2005年正式加入诚品,并主导了诚品的转型,开创了“百货+书店”的经营模式。之后,诚品书店才结束长达15年的亏损,转型成诚品生活并实现盈利。
2013年,诚品生活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随着2017年吴清友的离世,被称为“诚品公主”的吴旻洁正式执掌诚品。
但在吴旻洁的执掌之下,诚品关店潮背后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近年来,诚品的盈利能力每况愈下,在往多渠道转型的运营过程中推广及财务费用等成本明显上涨。
财报数据显示,诚品生活2019年的合并营收为53.2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7.2%,然而获利受到租赁相关会计准则影响达1.27亿新台币,其中以诚品生活深圳店为主,另由于上海中心仲裁保守提列活动性资产减损0.36亿新台币,两个因素共减少1.63亿新台币,合计税后获利2.33亿新台币,较前一年减少1.13亿新台币。
而在今年一季度,疫情对于百货业更是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诚品生活2020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1.43亿新台币,同比减少11.64%,归母净利润713.8万新台币,同比下滑90.81%。
新浪财经查询发现,虽然诚品近几年来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40%以上,但净利润率却持续走低:从2015年的10.8%陡降至2019年的4.3%,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率从去年同期的6%跌至不足1%。
在股东大会上,吴旻洁预计下半年还会再关1-2家店。根据诚品官网显示,截至目前,诚品共有42家分店,分别分布在台湾(36家)、香港(3家)、东京(1家)、苏州(1家)和深圳(1家)。
诚品方面日前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透露,目前仍在大陆市场调研,也有持续接到其他各大城市的入驻邀约,“未来如果因缘具足,也希望早日与大陆读者朋友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