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在改写一批产业的发展模式
持续半年的疫情正在改写一批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冲击严重的线下实体经营遭遇挑战,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但怎么转,却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问题。
一方面,不拥抱数字化浪潮就可能丧失巨大时代机遇。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想清楚转型路径就急于求成,则可能导致“速死”。在此背景下,如何真正释放传统企业的数字化价值,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
针对上述传统企业困境,科技巨头已经在多领域掀起一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赋能竞赛,包括蚂蚁集团、腾讯、京东数科等企业先后下场,加码卡位产业数字化:6月底以来,蚂蚁金服宣布更名蚂蚁集团,明确更多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资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布局;而京东数科更是自去年以来持续夯实产业数字化标签,将服务对象大局扩围……
上述大公司的战略转移与解决方案创新,也为陷入“数字化焦虑”的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五座大山”成转型挑战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而言,仅仅是某一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不足,就可能会拖慢企业运转效率。
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停工待产,市场票据结算需求相应降低。随着二季度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由于现金流压力较大,贴现需求明显回升。
内蒙古威世顿通用电气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世顿电气”)是一家60人规模的电气自动化制造公司,一头从零件供应商采购核心零部件,另一头将生产出来的电器设备提供给大型电力公司。此前,票据贴现一直是其财务部门的大难题——银行和审核流程复杂周期久,传统的票据中介费用高昂,对企业都是不小的负担。
上述问题并不是个案。近期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与京东数科发布的《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显示,受限于战略认识、数字技能、资金储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大中小微企业仍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报告认为,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数字转型能力不够导致“不会转”;二是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而企业自身资金储备不足造成“不能转”;三是企业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致使“不敢转”;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决策层“不善转”;五是企业多层组织模式不灵,中层领导“不愿转”。
要厘清传统实体企业的数字化焦虑,首先要明确何为产业数字化。
报告执笔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数字化转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而是要以业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能力提升为基准,在此基础之上加上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赋能,实现产业的生产方式升级。“这一轮数字化转型是以业务驱动,不仅仅单纯是数字驱动,需要较大的前期成本,比如上云、大数据改造都需要巨大资金人力投入,这使一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望而却步。”单志广表示。
对于众多传统产业,在通过自身完成数字化面临重重障碍时,依靠外力去共同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兼顾效率与成本的一种选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小英认为,将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强强联合”,可以提升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及与市场动态接轨的能力。
仅仅从财务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来看,即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以上文提到的票据贴现场景为例,京东数科旗下票据融资技术服务平台“京票秒贴”平台上超过95%的客户都是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的小微企业。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需求更快捷地对接到金融机构。
这也直接为类似“威世顿电气”一类的小微企业提升了财务效率。据该公司财务负责人韩女士透露,“通过京票秒贴,20分钟可以完成贴现,并且贴现的对手方是银行,手续正规,报价透明。过去,票据中介报价10个点手续费的票,最终以2.44%的价格贴给了银行,现在单一张票,就可以为企业节省6000多元。”
借力提速数字化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认为,价值创造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这种价值创造方式不同于工业时代,而是要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充分考虑数字生产力的创造性,并建立与之匹配的数字化生产关系,才能够真正释放数字价值。
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中小企业此前虽然完成了IT系统改造或者信息化升级,甚至出现了过渡的IT升级后,但对企业的生产力却没有根本性的颠覆。
此外,畜牧业是传统产业中颇具代表性的案例。长期以来,不少畜牧企业已经完成了基础的机械化、自动化,但尚未从自动走向智能。在数字农牧在与首农畜牧的合作中,AI解决方案通过渗透精准饲喂、疾病监测、点数估重、任务分配、育种管理等各项环节,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式智能化养牛。
以2000头牧场为例,按产奶奶牛1000头测算,使用数字农牧的智能喷淋系统,年可以节省用水费用、污水处理费用至少8万元。每头奶牛每天提升1千克产奶量,就可以帮助牧场在每年4个月的热应激时间里创造近50万元的收益。
此外,在产业完成基本的信息化、数字化后,价值信息的沉淀可以为企业升级带来更大的想象力——通过业务财务一体化,继而形成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真正实现闭环流转。
众所周知,汽车后市场是一个集零售、服务属性于一体的高难度生意。在业内,维修厂门店向供应商进行采购时,一般会要求供应商提供1至2个月的赊账,供应商为了拓展业务,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部分坏账以及账款延期的风险。
据江苏汽配企业——新康众负责门店系统的产品总监魏轶透露,通过基础设施升级,近年来公司搭建了贯穿“S(品牌商)-B(配件分销商)-b(修理厂)-C(车主)”的全链路交易平台。“一方面通过ToC业务品牌在线上为维修厂门店进行订单导流;另一方面通过配件供应链资源和布局在全国的1000多个前置仓,保障区域内维修客户需求在2小时送达。”魏轶说,通过“B2C+供应链”模式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门店系统。
在供应链、渠道跑通之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过与网商银行云资金合作,新康众着手解决维修厂门店采购时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打通的问题。“第一步是解决了自动对账问题;第二步是通过由网商银行担保赊购货款,在约定时间内支付给供应商,且不对门店客户收取任何费用。目前享受自由赊购的服务超过2万家门店,采购意愿提升了15%。”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董小英看来,数字技术没有改变传统产业的商业本质,但提升了企业的决策模式和交互方式,使得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调用的资源更加有效,这带来的结果是企业韧性增强,特别是在目前经济低增长以及全球市场箫条的艰苦环境中,可以更好对抗经济波动。
事实上,这种韧性已经在数字化进程最快的零售行业得到了一定验证。来自网商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疫情以来,16.6%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疫后转型线上化运营,12.8%使用了远程办公。直播、外卖、无接触贷款等数字化手段,让他们对于未来更有底气。调研显示,九成小店对接下来的经营有信心,超过半数的小店有扩大门面、增加预算或是稳步经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