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三大巨头介入影视产业 或将催生更多商业模式
“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在线视频平台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在线视频平台的兴起分流了许多传统渠道的受众。爱奇艺在今年六月会员数量突破1亿,在会员增长上显得乏力的腾讯和阿里在电影市场却硕果累累。互联网巨头们已不满足于成为影视的接口,而是一步一步改变着影视产业的生态。
积极布局产业链
影视行业分为电影和电视剧,两者的产业链环节相似,都是经过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这些环节,但它们的商业模式却有所不同。电影是直接面向观众,通过票房来实现利润;电视剧则是通过版权和广告来获得收入。互联网公司在电视剧和电影市场的布局也明显不同。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整体网民的87.5%。以“爱腾优”为首的视频平台们抓住了移动视频的浪潮,实现了受众快速增长。但互联网视频行业广告和会员盈利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巨大的版权和技术投入,目前只有芒果TV实现了盈利,其他视频平台多数处于亏损状态。爱奇艺2019年二季度实现收入71.1亿元,同比增长15.2%,环比增长1.7%;但归母净利亏损23.3亿元。去年同期,爱奇艺净亏损约21亿元。
视频网站在内容上的成本过高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以爱奇艺为例,2015年-2018年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占收入比重分别为69.5%、67.1%、72.6%、84.4%,2018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点的92.5%。
东吴证券认为,内容成本占收入比重有望在2020年出现下降趋势,成本端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主要源于一方面头部视频平台目前逐步加大内容自制比例,对于外部版权的购买需求有所减小;另一方面演员价格在2018年10月后有了一定程度下降,剧集成本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头部剧集价格也有一定下降。
2014年-2016年是影视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让互联网巨头们加速布局影视产业。2013年,乐视影业联合发行的《小时代》是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行业的敲门砖。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阿里影业,腾讯也紧跟其后在2015年成立腾讯影业。
但当市场冷静下来,巨头们也不得不思考该如何走好这条路。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表示,互联网进入影视行业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成立影视公司,用互联网思维的方法去生产内容,但是这一轮基本上都失败了;第二轮是开始进入电影的发行环节,这个阶段基本完成了票务平台环节的垄断竞争格局;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跟专业制作公司一起去生产出品影视作品。
阿里影业一直在进行战略布局,以构建娱乐事业生态体系的基础。阿里影业的业务主要有互联网宣传发行、内容制作和综合开发。从阿里影业的财报来看,目前对阿里影业营收贡献最大的仍是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截至2018年9月30日,淘票票已与中国内地约9000间影院实现直联。但从去年开始,阿里影业开始深挖IP衍生业务的价值,以阿里鱼为平台,借助粉丝经济来发展衍生品业务。
慈文传媒副总裁赵斌认为,“过去影视付费更多的是会员制观看模式,但未来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像《陈情令》这样的,以内容为驱动,从内容付费模式、线下衍生等方面,产生更多样的商业变现模式。”
“互联网化”后半场
互联网影视公司和传统影视公司该如何共生共存,是当下影视产业不断探索的课题。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影视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起步点不同,传统影视公司有着多年的线下积累,在内容制作上更有优势;互联网公司凭借其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以发行为主,但也在发展更多的模式。
太合娱乐副总裁邱洪涛在谈到未来格局变化时表示,“互联网公司也一样面临着他们的问题,并不是说你拥有数据、拥有B端、拥有渠道,你就拥有了一切,就天然挣钱,这个行业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你要解决内容创造的问题,它不是能被机器取代的一个行业。”
尹鸿教授认为,内容制作的公司肯定会因为互联网而得利,可以有机会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产品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用户。
招商银行研究院分析指出,互联网已深入到影视产业链各个核心环节,并对各参与方产生深刻影响,对行业的推动力量不容忽视。目前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进入后半场,以追求“流量”为主将转向对内容质量、观影体验的提升。
传统的影视公司也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从2014年起,慈文传媒就开始在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上布局。赵斌表示,“网络大电影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以这样的形式面对市场的影视内容能否打动观众,能不能出现大量的打动观众的内容,现在长视频平台在推出短剧集,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剧集,内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观众对好内容的渴求一直存在,这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