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朝大智云移战略迈进 转型科技、数据公司
事实上,在金融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科技一直在背后起着助推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对银联来说亦是如此,其顺应商业模式和产业革新,朝着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大智云移”战略迈进,向科技公司、数据公司转型。
建设安全系统网络
银联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运营者,保障跨行、跨境、跨地区的银行卡交易安全、稳定、持续、高效运行是最基础的职责。
为了实现银联卡在境内境外的联网通用,银联先后建成两代转接清算系统,在高可用、高性能、高可扩展性、高安全、高可管理的“五高”技术要求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据银联方面介绍,目前的银联二代系统在国内金融领域首创“双活、主辅”的异地容灾模式,可在60秒内完成异地容灾切换,系统可用率达到99.9999%。同时,为更好地融合无卡、有卡支付通道,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统一接入和服务,银联进一步建成全渠道综合支付服务平台,形成涵盖网关、手机网页、手机控件、无跳转、无卡快捷、手机闪付、二维码等多种支付形式的全渠道产品体系,面向产业多主体提供一站式支付解决方案。
近两年来,为落实监管部门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等工作的相关要求,支撑II/III类账户、非银行支付机构条码支付等新业务的转接清算需求,银联建成新一代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帮助各成员机构采用业界通用标准和规范接入银联系统处理无卡交易。
为满足转接清算业务持续发展的需要,银联在2017年成功实施系统扩容项目,不断提升转接系统交易性能和日清算交易处理能力,为持续向产业各方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转接清算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金融高速公路的重要立交桥。
随着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新型金融欺诈手段和市场违规现象不断涌现。银联通过整合银行卡产业链及相关行业数据,基于人工智能搭建了智能风险防控平台,有效解决了银行卡套现、伪卡欺诈等金融欺诈行为难以识别和处理的行业痛点,使得国内银行卡欺诈损失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自主研发银行卡受理市场违规侦测智能平台,实现了多个违规侦测模型的创新与突破,有效攻克银行卡受理市场违规治理难点。
银联正持续推进大网络建设工作,以实现核心网络持续优化扩容和相关系统异地灾备建设为目标,以泛化、多维、智能为发展方向,推动银联交易网络在处理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一流和国内领先水平。
强化科技能力
随着大数据应用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不断深入,银联自2013年开始投入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并积极研发基础数据产品,为成员机构、商户、持卡人提供数据增值服务。
在风控领域,顺应国家普惠金融战略,研发小微商户评分产品,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在营销领域,研发营销可视化展示平台,为大型营销活动提供多维实时监控服务;在决策领域,分别研发面向商业银行和大商户的智能决策分析平台,提供经营情况分析、客群特征分析、数字营销等服务,并积极探索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此外,银联还推动了云计算建设。为满足业务发展对系统容量弹性、快速灵活、安全可控等方面提出的要求,银联在云基础平台建设、云基础软件研发、应用云化迁移等领域均投入不少精力。如今银联已建成云资源管理平台2.0,私有云平台实现集中管控、弹性扩展、安全隔离、故障转移等功能特性,有力支撑各类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私有云稳步发展的技术积累,银联进一步探索金融行业云,致力于面向外部合作机构提供多层次的云服务,初步建成对外云服务体系。
移动支付体系方面,银联也大力投入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创新性地运用Token、HCE、二维码等新技术,成功打造基于多种支付方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和综合性移动支付平台,推出包括Huawei Pay、Apple Pay等在内的银联手机支付产品。
二维码支付方面,又研发了实现各类机构间联网通用的二维码产品。同时,推动编制EMV二维码国际规范,并配套完成境外二维码的系统建设,实现银联二维码的跨境通用。同时,银联在前端技术的落地引用方面也不甘落后。比如,银联开展物联网在支付及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形成了以物联网支付平台、物联网设备管理平台、物联网设备和传统手机四层的物联网布局规划。利用银行卡覆盖面广、成本低、方便灵活等特点,自主研发智能受理终端,结合各类增值服务,为各行业提供支付场景解决方案,是国内金融支付终端行业首个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架构,结合智能终端技术的产品。
特别地是,银联利用智能受理终端构建起“助农金融服务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综合应用。通过智能受理终端实现助农取款、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手机充值、公共缴费、远程升级等众多功能,以互联网和云技术为基础,让现代金融服务走进农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改善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助农服务产品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解决了乡镇金融服务难的问题。
又如,为推进银联受理市场建设,银联开展了智能化、轻量化受理终端创新工作,研发了无纸化签名POS,以及集成NFC小额免密受理功能和二维码主初扫功能的手机POS产品,完善移动支付产品体系。
在具体场景落地应用方面,银联围绕汽车出行场景开展车载支付研究,与车企共同打造汽车出行场景解决方案,启动了汽车支付平台研发工作,为用户打造更好、更便捷的无感支付体验。
银联还在生物识别技术研究方面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研发了声纹支付等,通过对前沿科技的探索与应用丰富了支付形态。
技术“走出去”
在国内支付市场创新引领的同时,银联也将技术输出延伸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承担境外国家本地网络建设工作,实现中国银行卡产业技术及标准的国际输出,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技术能力和产品,有力提升银联技术能力的国际和行业影响力。
具体而言,持续扩大境外实体银联卡发行规模的同时,银联加快建设以钱包APP为载体的电子化发卡体系,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境外银联移动支付服务范围,推动业务本地化进程。目前,中国香港、新加坡、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的多个电子钱包产品,已实现了银联电子化发卡功能,用户无需拥有银联实体卡,只要在钱包内在线申请银联虚拟卡,即可享受银联移动支付服务。
以新加坡为例,当地消费者下载本地移动支付产品NETS钱包,会同时获发一张银联虚拟卡作为支付账户。NETS钱包的用户绑定这张银联虚拟卡后,即可像“云闪付”用户一样,在3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600万家支持银联二维码的商户扫码支付。
此外,为支持更多境外机构便捷地发行银联虚拟卡,银联国际积极提升数字化支付服务能力,建成了SaaS云发卡平台。合作机构可通过该平台,获得线上发卡、实体卡token化、消费、支付、提现授权等一系列服务支持,大大降低了开通电子化发卡功能的技术难度和投入成本。
安全进行时
行业的风云始终在涌动,伴随着科技为支付行业带来的不断革新,监管的政策变动也将不断规范、改变业态。“断直联”指的是切断支付机构和银行的直连,由于“直连”缺乏风险屏障,且资金信息高度不透明,成为监管整治的重点。
2017年1月份,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
2018年央行又发布《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操作细节。根据要求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随着支付行业的不断规范,信息流与资金流更加明晰,全流程监管为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增量交易对银联的支付清算保障能力提出检验。2019年除夕当天,银联处理跨行支付清算2617亿元,同比增长81.3%,网络系统成功率达100%,平均交易响应时间仅220毫秒。
高效的同时,安全也始终是重中之重。银联在产品和服务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支付标记化(Token)、IC等创新技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打造并完善了一整套覆盖规则、监控、风险补偿与快速赔付的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智能风控能力,优化云闪付安全中心、小额双免补偿等服务举措,推进与公安部共建打击金融支付犯罪联合实验室等警银协作,深化产业联防联控合作,为持卡人提供全方位风险防控服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金融以及金融科技始终在快速发展,金融业成就了也见证了祖国的繁荣,而繁荣与进步的故事,将一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