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增速快 普惠金融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央行发布了《2019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9.67万亿元,同比多增6440亿元。
根据《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长持续加快,其中,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季末高1.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49万亿元,同比多增5953亿元。具体来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2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280亿元,同比增长23.8%。
贷款增速快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普惠金融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最近几年,在政策的引导下,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导向。过去小微和三农领域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信用风险比较大,其业务成本也比较高,金融机构在对这一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有所忽视。根据《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到今年二季度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增速要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的增速,主要得益于各项政策出台的支持。
“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增速并不是越快越好,增速过快可能导致风险加大。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呈现适度、较为合理的状态,由于前期基数较低的影响,二季度整体增速保持较快增长,但其长期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可持续。总体来看,小微企业领域风险偏大,要把控好贷款质量的同时注意风险防控等问题。”徐洪才进一步说道。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表示,中国近年来在普惠金融领域作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7%,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不断提升。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通过数字业务模式提供,银行业融资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服务便利性得以提升。
事实上,2019年,央行密集出台政策支持普惠金融:一是于2019年1月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分两次实施,于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确立“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率新框架。二是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扩大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此外,2019年1月和4月,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开展了两次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金额分别为2575亿元和2674亿元,激励银行增加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最近几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不断提高,可以看到各个领域中的金融机构都推出了普惠金融的相关业务。从央行此次发布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增长是非常快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普惠金融近年来增速很快,但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经历完整的金融周期,不良率和风险都相对较低,质量也较为稳定。随着普惠金融业务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其规模增长、结构合理性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中小微企业很多,行业覆盖面广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相对复杂。金融机构如何选择并且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微以及三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至关重要。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小微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如何防控风险,保证小微企业有持续性高并且稳定的贷款是相关监管部门以及提供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提前考虑并做好相关准备的。”赵锡军强调。
面临挑战
在各项政策激励下,普惠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期,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在风险控制、可持续性方面都面临挑战。
对此,徐洪才认为,小微企业固有的信用风险偏大是导致其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从风险防控方面来看,小微企业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成本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有必要在审核过程中管控风险,为小微企业提供相关金融咨询方面的服务。
赵锡军表示,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全球性的难题,其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首先,在规模上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否满足市场和公众的需求。每年有很多中小微企业建立,长期需要大量资金的供应是金融机构满足不了的,这是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挑战。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提高效率,选择更高效的项目来进行资金支持。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普惠金融属于新的业务,在设计产品、提供服务以及流程管理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建设的过程中。在选择客户、风险预测、贷后管理等方面较为薄弱,影响其提供金融服务的规模和效率。整体来看,金融机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苏剑看来,一方面,普惠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有待解决,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惠金融的推广。部分普惠金融机构公司的经营范围偏离了“小微”定位,单笔小于或等于5万元的贷款笔数占比较低,将资金投向了发展成熟的规模企业。仍然有不少企业和群体没有得到金融服务,一些人群和企业的使用记录没有被政府进行信用归集。由于普惠金融客户违约概率较高,信用信息采集较为困难,因此普惠金融领域客户服务的成本仍较高。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为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风险,金融风险传播速度更快,而目前关于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对于新兴普惠金融业态的监督制度仍有待完善。
需各方共同努力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曾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模式上,要解决它的成本、风险和对称问题。
在赵锡军看来,不仅是监管部门要考虑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问题,金融机构也要考虑到可持续性的问题。其中,每个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和贷款时要考虑到成本效益以及如何覆盖亏损等问题。总体来看,要考虑到商业可持续性以及在风险控制方面配套的措施。此外,金融机构要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贷款服务的同时独自承担其较大风险,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不合理之处。因此,如何合理分担风险是相关监管部门所要考虑的。
“我国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其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同时,贷款对象要加强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政策环境。总体来看,未来,普惠金融业务要保持适度发展,保持可持续的适度较快发展尤为重要。”徐洪才进一步强调。
对于未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如何防范风险,为小微企业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的问题上。苏剑表示:首先,要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进信用体系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银行业与税务部门开展“银税互动”,搭建银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银行业与工商部门信息合作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其次,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银行发行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拓宽资金来源。
最后,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财税部门对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利息、保费收入实行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优惠。规范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