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规模升级推动消费贷款增长
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得到稳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然而,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消费金融也出现了过度借贷、过高利率等不合理现象。因此,分析认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加强对消费金融公司监管;消费金融企业在紧抓消费金融发展机遇创新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风险防控,营造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消费规模升级推动消费贷款增长
据了解,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依托牌照优势,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官网的信息披露看,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体系总体上可分为现金贷、分期贷和循环贷这三大类,准入门槛较低,重点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产品形成错位竞争。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互联网金融放贷规模由2013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4万亿元,2017年同比增速更是高达904%。但截至2017年底,中国居民消费信贷只有约8万亿,还是远低于按揭30多万亿的规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达到37.79万亿元,增加6.27万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8.8万亿元。
“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消费提质升级,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在信息技术、金融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消费金融产品的用户体验持续提升、用户门槛不断下沉,相应的消费信贷需求也会随之增长。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让消费金融企业更稳健
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而企业服务对象却快速下沉,在消费金融的资金规模急剧扩张的前提下,各类消费金融平台就会面临较高的坏账风险。
如何提升防范风险能力,中国银保监会其他非金融机构监管部庞雪峰在2019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座谈会中指出,2018年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加强风险防控,整体实现了平稳发展。“但当前行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风险防控能力、科学发展理念、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合规经营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还存在很大挑战。”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金融业务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不过,要实现消费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消费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引导消费金融机构以真实消费场景为支撑拓展业务,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建立消费场景,实现消费金融业务与消费场景的融合,引导资金真正流向消费领域。降低和限制无特定用途的消费贷款业务占比,平衡好业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再平认为,稳健的消费金融市场,一定要坚持合规、四有,即有场景依托、有指定用途、有客户群体的信任、有一些消费信贷,还要有抵质押;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精准获客;更要进行金融创新,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产品;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的科学的风险管控,目标客户一定是有效贷款对象;更稳健的消费金融需要一个稳健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稳健的消费金融有赖于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谁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谁就站在制高点,就抢占了先机。
加大处罚力度强化消费者保护
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种乱象和问题也层出不穷。在聚投诉网站投诉量排名榜上,前十位的均为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既有网贷、现金贷,也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消费金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到的投诉贴超过一万条,涉及到的投诉问题主要涉及到暴力催收、利息过高、乱收费。
针对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曾刚指出,首先要完善监管政策,按照“金融业务由持牌机构开展”的总体原则,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对电商消费金融平台、分期购物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其他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进行规范,包括准入条件、业务范围、内控制度、市场退出机制、消费者保护等。要注意不同类型机构在监管标准上的统一,避免不公平竞争。
其次,尽快建立标准化的行为监管流程,丰富并完善监管手段及工具,将产品干预等相关内容纳入行为风险监管框架。强化行为监管执法,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惩处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消费金融市场环境,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场景、风控能力、获客能力和资金获取能力将成为消费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因素。而政策的完善也将成为关键,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各类网贷平台的清理和整顿,坚决清退经营失序、管理混乱的平台。对于经营相对规范的平台,也要加强对其提供的借贷业务用途、资金流向等方面监测,严防资金被挪用。消费信贷行业亟待加强监管,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