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完善设施网络 山东东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8-07-25 23:06:00

 

来源:经济日报

“竹板声声响不断,幸福日子说不完。小康路上迈大步,咱们百姓笑开颜……”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渔洼村老年活动室,85岁的老人袁兰英正在说快板。这是东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鲜活场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怎么建?东营市开展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为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休闲有去处、娱乐有场所、聚会有阵地”的建设目标,东营市创造性地在农村建设乡村剧场和文体广场,在城市社区建设群众性文化广场,并打造成免费WIFI广场覆盖、公共文化远程辅导培训、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的3.0版“数字文化广场”,目前东营市已建成311个“数字文化广场”。

记者来到东营区黄河路街道耿井村文化广场,有人正跟着电子大屏幕的演示学习广场舞,还可以通过屏幕与老师互动,这是东营区文化馆老师王为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大家跳舞。今年46岁的村民盖文笑着说:“我每天来学,身体好,心情好,生活过得更欢乐。”

耿井村村民耿文忠告诉记者,每天傍晚,来到广场,看着大电子屏,跟着健身老师,学学保健,再通过电子点读器看看当天新闻,然后在休闲区坐下来,用微信同在几百里外工作的闺女视频聊天。

在东营,遍及城乡的数字文化广场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同时,东营市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大力加强图书馆(室)建设,全市城乡图书馆(室)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在安宁社区图书室,2万多册书摆得整整齐齐。工作人员毛玲玲说:“一次可以借两本,在全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以还,很方便。”

东营结合各社区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全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安宁社区重点打造“幸福安宁”社区品牌,开展了幸福家庭、文艺演出、文明楼道创建等活动,使“幸福安宁”的品牌理念深深融入居民生活。庐山社区成立以来,以打造“庐山·稻花香”品牌为重点,成立了稻花香特色党支部,全力建设集党群互动、综治维稳、科普教育、素质提升、文化娱乐、剩余劳动力转移于一体的为民服务平台,有效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东营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注意民风民俗,突出地方特色,使老百姓更愿意参与,并在活动中得到更多快乐。

记者在民丰社区,看到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们表演《九龙翻身》。他们有敲鼓的,有打锣的……夸张的表情,诙谐、欢畅。这些老人把快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吕剧是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营是吕剧的发源地,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使吕剧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东营市大力实施“吕剧振兴工程”,推进“百团千场乐万家”巡演活动,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年五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受到城乡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为培养储备年轻吕剧人才,东营市从娃娃抓起,编写了东营市《吕剧艺术》进校园专用教材,在中小学逐步推广吕剧艺术教育,广泛开展“吕剧进课堂”活动,大力发现和培养吕剧青少年人才,探索建立吕剧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东营正以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现城市的魅力,让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经济日报 记者 管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