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避免“扶农尴尬” 需要更加专业的态度

2018-03-28 09:56:00

 

来源:农民日报

卖的要更专业,产的也要更专业。因此需要转变思路的不止是电商,还有农民、批发商等等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人,掌握信息时代的特点,避免不规范的商业操作,如此,无论是种是卖,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满怀激情地投入进去,收获的却是一地鸡毛”的尴尬。

“米易告急!15万吨番茄滞销!”三月初,四川米易县番茄滞销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自媒体、电商的威力再次显现,短短二十天左右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快速有效地传播,各方一致努力,一场“丰产不丰收”的难题眼看着就被化解了。富有戏剧性的是,“扶农尴尬”也随之而来,据报道,有电商抱着助农心态推销番茄,没想到自己却被套了进去,原本在平台上公布的10斤19.9元的助农价,最后算下来成本竟高达30多元,每卖一单就亏损10多块钱。

类似这样的扶农商业项目,弄得电商企业尴尬的不在少数。2016年广东徐闻县的菠萝滞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猫电商“笨鲜生”帮助农户销售了60万斤菠萝,结果却把自己赔得倒闭了,原因在于原产地成本高涨,烂果畸高,消费者要求退款。

由于营销范围不受地域限制,速度上的快捷又使得信息在短时间内直达终端消费,电商参与此类滞销农产品帮扶,相比批发市场、集市等传统销售渠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此,帮扶亏损带来的影响更加不能忽视。对电商的损伤,不仅打击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的积极性,长远来看对于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育也没有好处。农民那边虽然一时解了燃眉之急,却也消耗了整个社会对于劳作不易的那份耐心,于谁都不是一件有利的事。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