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银监会下调银行拨备指标 打开商业银行盈利空间

2018-03-11 10:21: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本次政策调整好比给水里游泳者丢下一个救生圈,对快要下沉者(拨备原本贴近监管红线的银行)而言提供了救命抓手,对没有下沉风险者(拨备远远达标的银行)却用不着,但可备不时之需。因此,丢下救生圈对游泳者而言本质上赋予了一项无成本的选择权,不用时无害,使用时有利,亦即一项免费的正向期权。”国泰君安(18.190,0.29, 1.62%)证券分析师邱冠华这样比喻银监会关于拨备政策的通知。

3月6日,西部某地方银监局人士向记者透露,2月底收到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以下简称7号文),通知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到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到1.5%-2.5%。

随后,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3月6日接受媒体提问时也证明了此事。王兆星表示,过去几年银行经营状况较好,全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达180%左右,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现在适当降低拨备监管要求,是为了让银行更好地加快处置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实力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贷款损失拨备在银行的报表中属于成本项目,如果银行能够达到降低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的要求,则可将原本属于成本项目的贷款损失准备从成本项转为利润科目,有利于提升银行的业绩表现。”联创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

东方金诚分析师徐承远对记者表示,此项政策调整意味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拨备计提压力的缓解将为商业银行盈利释放打开空间,国有大行或将受益最大。

“同质同类”“一行一策”

7号文是继2011年底银监会第44号文之后,银监会方面再次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调整。2012年1月1日施行的44号文明确,商业银行需要按照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两个平行指标建立贷款损失准备。其中,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贷款拨备率不得低于2.5%。

此次调整方式为,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其中,“同质同类”是指,各机构监管部门原则上应制定相应类别机构的差异化实施细则并及时印发实施。“一行一策”是指,各机构监管部门和银监局按照通知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单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7号文规定,各类机构实施细则及对单家银行的监管要求不能低于通知要求。确定单家银行具体监管要求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分别是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和资本充足性。

7号文要求,对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且实际拨备覆盖率低于150%或贷款拨备率低于2.5%的商业银行,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当年处置的不良贷款总额同比不得减少。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和贷款损失准备变化情况的监测,督促商业银行积极利用贷款损失准备处置不良贷款,切实发挥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缓冲功能,确保释放贷款损失准备与处置不良贷款基本同步。

7号文规定,因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增加的利润不得用于发放奖金,不得增加分红,确保因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增加的利润留存在银行,保持银行损失吸收能力基本稳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不能将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节约的支出用于降低信贷成本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此次调整标志着逆周期动态调节机制和差异化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其认为,此次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调整后存在一个区间,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根据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的积极性以及资本的充足性等三个主要的参考指标。在区间之内,不同的银行将对应不同的监管要求,进而建立了一个正向激励的机制,“这就鼓励银行不断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尤其是不良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度,不断的提升资本充足率。”董希淼表示。

鼓励银行处置不良

2017年以来,银行业监管机构从业务开展、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等的方面不断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全面监管工作。

中金公司分析师王瑶平认为,7号文目的在于降低优质银行监管成本,鼓励银行加快不良确认以及处置不良,提高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披露真实性。更加真实的资产负债表将大幅降低投资者对于资产质量的担忧情绪,中长期利好估值提升。其中,四大行与招行等优质银行(准备金充足、贷款分类严格、拨备计提严谨)监管成本降低,增长更具后劲。

具体来看,王瑶平称,7号文要求拨备覆盖率差异化,降低优质银行监管成本。参照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积极性和资本充足性指标,上市银行要求最低拨备覆盖率由150%降低至120-150%,测算后平均下降22ppts,其中,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降幅更大,更受益于此次政策调整。

在A股上市的26家股份制银行中,根据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拨备覆盖率最高的为南京银行(9.000, 0.01,0.11%),为459%,其次宁波银行(20.280, -0.30, -1.46%)429.98%,常熟银行(7.460, 0.02,0.27%)为302.69%,仅有浦发银行(12.480, 0.01,0.08%)低于此前的监管红线150%,仅为134.58%;五大行中,工行拨备覆盖略低,为148.42%。“以工行和中国银行(4.180, -0.02,-0.48%)为代表的原本贴近监管红线的国有大行最受益,执行新规后其拨备压力边际减缓;其次是拨备原本就超级达标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招商银行(31.150,0.23,0.74%),监管要求下调后其拨备反补利润空间更大了;最后是一批中等程度拨备安全垫银行,预计他们大多维持原来拨备和不良确认计划,它们应该没有足够的动力执行这项期权。”邱冠华表示。

估值重构

徐承远称,此次调整拟实行“一行一策”,资产质量成为城商行拨备下调的制约因素,国有大行实际下调空间最大。

徐承远认为,从处置的不良贷款与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来看,下调空间从大到小依次为国有大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从上市银行来看,截至2017年6月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核销额/新增不良贷款加权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国有大行(88.73%)>城商行(80.40%)>股份制银行(76.87%)。其中,所有国有银行和城商行这一比例均处于60%以上,其加权均值均适用于130%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徐承远分析称,股份制银行内部分化较大,部分不良贷款新增额较少,或贷款损失准备基数较高的银行,如招商、中信等,将获得更大下调空间;而对于部分贷款损失准备基数较低的银行,如光大、兴业等,拨备覆盖率获得的下调空间也更小。

另外,从资本充足性来看,下调空间从大到小依次为国有大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得益于外部资本补充措施的推进,2017年以来国有大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幅度提升。截至2017年年末,国有大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65%、12.75%和12.26%,分别适用于120%、130%和140%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其中,2017年国有大行盈利能力改善最明显,具备更强的留存收益转增资本能力,且其通过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外部资本补充工具充实资本的能力较强,相对充裕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将为其拨备覆盖率下降提供有利条件。”徐承远认为。

天风证券银行分析师廖志明认为,2018年在息差和不良改善的双重推动下,行业盈利回升可期,基本面向好趋势不变。拨备新规加速不良出清,银行股或迎来估值重构大趋势,2018年银行板块估值提升空间或超去年,四大行估值或超1.3倍18PB。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