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服务型制造” 追赶全球制造业脚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在实施以产品为主导的战略,这不仅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也影响和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国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于晓东23日在上海称。
当天,中国工信部及中国部分省市在上海召开服务型制造工作交流会,探讨何以促进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将传统制造与服务融合,通过改变制造方式与流程,从提供狭义产品(单一产品)向提供广义产品(含服务的产品)转变,为制造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制造业务与服务业务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欧美主要国家50%的制造企业实现了实物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结合,世界500强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率普遍已达到70%。
中国服务型制造发展也进入加速新时期,出现了系统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服务、在线支持服务等新模式,但整体水平较全球制造业企业,仍有较大的不足和追赶空间。
2016年7月,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提出“通过三年的发展,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
据介绍,目前,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甘肃等十多个省市已制定了推进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以先行先试的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市经信委设立重点研究项目——《服务型制造统计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对标国际趋势,结合上海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情况,确定了上海服务型制造的服务领域分类(包括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支持服务、定制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等六大类),并初步研究形成了服务型制造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上海计划从2018年开始试行服务型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并争取与相关省市共同开展试点工作。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当天在会上表示,上海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不在于绝对值与增速,而在于质量效益,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链的龙头地位。上海要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必然要求,上海将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类工业智能化、数字化交互式应用,推动制造业迈向更为高级的形态,以服务的价值创造来培育上海的高端制造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