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频出 绿色建材发起创新革命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的发展,不少绿色建材企业提早布局,纷纷投入研发力量和更新产品,跟随国家政策,实现转型升级。日前走访了业内几家龙头企业,发现当传统建材被新型、环保、生态循环的绿色建材替代后,整个行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系列政策支持
企业发力技术创新
新型建材行业是国家重点鼓励、支持的行业,早在2011年,工信部在《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着力开发集安全、环保、节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材料,促进建材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材;2015年10月,住建部和工信部出台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2017年3月,住建部又发布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
从以上这些政策中不难看出,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将给相关规划、设计、节能产品、建筑材料、绿色技术、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绿色火焰燃遍全国,中国建材、海螺集团等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也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将发展着力点向新兴建材倾斜。同时,不少民营企业将目光放在了绿色建材领域。
被住建部认定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鸿盛集团董事长林国海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集团依托科技创新,以研发低能耗抗灾房屋建造技术和生产EPS模块等相关建筑部品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太空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中少数从事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樊立告诉记者:“在市场上受到认可的企业,一定具有强有力的专利体系和多项专有技术的支撑。太空板业的产品拥有承重保温一体化、防火节能一体化、耐腐蚀等品质特征,已经在国内众多工业重点工程中获得应用。”
创立于2003年的北京仟世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仟世达”),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Neopor石墨聚苯板生产商。该公司董事长李月明表示,公司于2011年获得了德国巴斯夫Neopor原料生产制造授权,同年3月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投放生产。
传统建材企业的绿色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建筑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生产方式落后的困镜,要想打破困局,关键是要转型,要从信息模式转向智能模式。在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建材应用、智慧建造、BIM应用,都是改造传统建筑业的工业化手段。
针对传统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阻力,李月明告诉记者:“转型之初,产品在行业内认知度低、认可度也不太高,加上转型造成的成本增加带来了成本和竞争的劣势,让公司有了非常大的生存压力。但随着国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行业成本普遍在增加,公司的成本劣势逐渐缩小,经营也随之日益得到改善。”
李月明介绍说,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板,大部分需要钢筋绑扎作业,施工速度慢,导致人工成本高。而仟世达新推出的QSD快装板,自重轻,无需使用大型运输设备,完成楼板成型任务后可拆除,底模可重复利用降低造价,并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后处理条件。
而林国海认为,目前国内的节能建筑材料市场竞争不规范,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房屋质量和耐久年限。“鉴于此,我们将鸿盛技术制定了地方标准,又在EPS模块上镶嵌鸿盛企业标识,就是为了规范节能房屋的建设行为和对产品质量负责。”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建材企业与新技术共舞,积极推进BIM等新兴技术;一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生产智能化是必然趋势
全屋定制成为2017年建材市场需求的新热潮。随着全屋定制的持续升温,建材企业更加注重精细化,特别是家居企业开始从设计、服务、产品上下功夫,深挖潜能。
北京工业大学“绿色装配式农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装配式建筑材料专家魏晓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标准化、批量化已不能适应。标准化、批量化与定制化看上去是互相矛盾的问题,但通过智能定制、智慧创造已使之成为可能。通过标准化的模块实现个性化的选择,通过不同的搭配与组合实现个性化的需求,这些都可以成为现实。”
“绿色建材是建材行业发展的未来,绿色建材的生产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借助全过程的BIM技术支撑,产品最终必然走向智慧建造。”樊立向记者透露,太空板业作为全产业链系统集成商,目前正在着力推动BIM云的广泛应用,未来将打造房屋智能定制、智慧建造共享经济模式。
对于智能订制、智慧建筑的发展路径,魏晓梅建议借鉴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在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些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做出适合人们需要的、有利于中国整个行业发展需要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