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带来新发展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事实上,在金融领域,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当下存在的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
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带来新的发展引擎。日前,“2017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经验及思考。
新型金融加快探索步伐
“做普惠金融有两个痛点:一是触达性不够;二是服务成本过高。”腾讯副总裁江阳表示,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恰恰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认为,海量碎片化的普惠金融需求,只有通过技术的发展才能得到大规模的满足。数字技术为解决金融难题带来了希望,让成本效率问题有了优化改善。
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表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都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物联网技术就可以运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上。他表示:“5年来,我们把小微企业在平台上的综合融资成本,从最早的接近15%降低到目前的不到8%,扶持了实体企业两万多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介绍称,过去4年,京东金融开发出像“白条”这样的互联网消费产品,给“85后”用户提供了第一笔信用和分期消费的可能。另外,京东金融为整个平台上20万中小微企业提供了20亿元小微信贷服务,给京东商户、与农村相关的生鲜业务涉农企业提供了400亿元涉农信贷,也为4.2万贫困人口提供了金融服务。不过,许凌强调,如何让企业、小微从业者、个人消费者平等、公平、快捷地便利化获得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应该是整个金融行业的目标,而不仅仅依赖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借力数字普惠金融
利用数字技术驱动普惠金融发展,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传统金融机构也基于各自优势和服务对象进行了不少创新实践。
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介绍,近年来,邮储银行尝试以“四个升级”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一是升级渠道布局,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二是升级作业方式,信贷员通过智能终端就能完成线上核查,实现当日申请,实时审批,次日放款,业务处理流程所需时间缩短了30%至50%;三是升级产品模式,利用数据化技术打造全流程纯线上的融资模式;四是升级风控手段,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实现行内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通过辅助营销管理系统,对业务系统进行实时跟踪,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作为服务“三农”的专业力量,农业银行一直关注普惠金融的发展,近几年提出把“三农一号工程”嫁接到互联网平台上,构建了“惠农e通”平台。农业银行副行长郭宁宁表示,该平台以网络融资服务为重点,以网络支付结算为基础,以电商金融服务为支撑,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效率和效能。“我们将线上的平台渠道与线下的物理渠道相呼应,共同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她强调。
股份制银行同样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探索前行。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表示,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该行目前已经有杭州、广州、北京等16家分行全面开展了电商贷业务。在服务“长尾客户”方面,华夏银行利用金融科技的最新成果,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移动银行、直销银行等电子化的个人服务,针对金融服务碎片化、便捷化的使用需求,持续开展了线下服务网点的智能化转型,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服务。
更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对于下一步发展方向,百度副总裁张旭阳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三方面不同:第一,通过人工智能的用户画像可以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获客效率,做到精准获客。第二,针对人工智能阶段千人千面的便捷服务与产品组合创新以及更好的风险评估、定价,金融服务开始转向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第三,人工智能阶段风险处理的数字化解决能力加强,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基础的反欺诈、风险定价和风控体系,将提升智能金融阶段的风险管理能力并拓展服务边界。这些都将降低金融服务的获客、运营、风险管理成本,提升效率,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当然,数字普惠金融之所以受到热议,除了它所带来的便捷、高效之外,风险也值得关注。“创新事物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更严格的规范和统一。”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带来的风险,邵智宝呼吁,要进一步规范移动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的统一标准,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更多普惠金融辅助性支撑措施,同时要研究建立普惠性市场征信的管理措施,推动建立有别于传统银行征信系统的互联网征信市场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互联网征信对传统征信的补充作用。
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李梅认为,金融科技给资本市场的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动力,推动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同时,金融科技也给市场稳定运行带来了潜在不确定性。金融机构要通过数字化技术适应市场变化,主动防范风险,达到符合监管要求。
许凌表示,金融科技公司数量迅速增多,但应该坚持初心,发力在技术与数字化能力上,而不是说扩张无限制的金融本质的业务。对于金融监管业务来说,需探寻如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