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境外游 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增长率
旅游不仅怡人心神,还带动了消费。国家旅游局5月1日披露,“五一”三天假期,中国共接待游客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4.4%,实现旅游总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16.2%。
与此同时,境外游也非常火热。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世界旅游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该组织的数据还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的境外消费比美国游客的两倍还多。报告发布之后,引来对中国游客在境外“买买买”行为的热议。笔者认为,对此需要客观看待与认真分析。
需要说明一点,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引用自我国外汇管理局《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的旅行服务支出数据。由于旅行服务支出数据统计的为停留时间不超过1年的出境游客消费,因此会涵盖部分以短期务工、短期留学以及医疗等为目的的非旅游活动消费。为此,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进行了重新核算,在扣除非旅游目的相关消费之后,2016年在境外停留时间3个月以内的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数据为1098亿美元。因此,在分析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行为时,我们先对所分析数据进行甄别与判断。
首先,必须肯定中国出境旅游消费的巨额增长,消费规模是建立在出境游客规模基础上的。2016年中国大陆出境游客规模已经达到1.22亿人次,从2013年开始超过中国香港地区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地的地位。因此,庞大出境群体形成庞大消费规模,是发展的必然。
其次,不能将出境游客消费完全理解为出境购物消费。有部分媒体或专家会将旅行服务支出数据等同于我国出境游客在境外的购物消费数据,得出我国出境游客在境外购买力已经超过千亿美元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抽样调查,40.33%的出境游受访者认为参团费用花费最高,这突显出中国游客的境外花费最多的项目是包含了交通与住宿费用在内的参团费用,而不是购物费用。
再次,旅游并不是促进购物消费境外释放的唯一原因。不能回避的是,部分商品的综合进口税率与流通环节的费用较高导致了境内外的高额价差。因此,国民购物需求的境外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是高额价差背后游客的“避税消费”与“避费消费”。加上国际高端品牌定价差异、国内分销体系不完善、中国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等原因,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免税业务的持续创新,导致了中国游客购物消费的境外延伸。同时,少数以零负团费招徕游客的旅行社,以跨境代购作为其利润点。具体操作模式分两种:一种是现货购买,利用游客个人入境携带物品额度购买商品,入境后通过网络等渠道售卖;另一种是按需购物,根据客户需要进行采买,旅行社收取一定数额的代购费。这一规避贸易管制的行为其实质属于海外代购业务,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出境旅游消费的统计规模。
最后,人均出境旅游消费显示中国出境旅游还处在与国情相适应的初级发展阶段。从总量上看,中国出境旅游消费规模的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约940美元/人次的消费不仅不足美国的一半,也远低于近邻日本与韩国的消费,甚至低于同样为金砖国家的巴西。结合对中国出境旅游率的分析,可以判断中国出境旅游还处在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初级阶段。
在关注出境旅游消费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入境旅游的作用。以入境旅游为主要构成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规模从1982年的7.69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063.0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0.92%,在33年中有27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旅游多年来一直是服务贸易创汇的主力,基本上占据服务贸易创汇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和的比重从1982年的1.67%上升到2015年的8.63%。因此,旅游,特别是入境旅游发展,对于逐步改变以商品贸易创汇为主的局面,形成货物贸易创汇与服务贸易创汇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切身感受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极为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国家正面形象的建构以及国家和地区影响力的扩大,意义重大。因此,在我们对出境消费报以极大关注的同时,仍然需要对入境旅游加以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要理性与冷静地看待。一方面,需要认识到作为社会经济与对外开放的结果,出境旅游市场与消费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出境旅游对于支撑我国大国外交、推动文化输出、平衡贸易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要通过入境旅游的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旅游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支撑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