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医院医生发明新技术治疗“骨不连”
“你看看,现在走得多好!”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办公室里,苏佳灿医生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展示了一段中年女性走路的视频。
3年前,该女性还因为无法正常生活而多次试图自杀。这名42岁的女性,2009年因遭遇高速公路车祸,胫骨粉碎性骨折,后经浙江某三甲医院清创并接受了自体植骨术。但10个月后,她骨头不但没有愈合反而因细菌进入髓腔导致并发骨髓炎。之后的3年里,她多次清创并植骨,骨头始终没有愈合的趋势,创面反复感染、化脓,骨头外露,导致她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治好“骨不连”,她花费了近60万元治疗费却无果。苏佳灿在应邀赴浙会诊后,提出使用由他本人及其团队发明的“组织工程骨植入”治疗。
组织工程化骨即通过抽取病人少量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扩增出大量成骨细胞,种植在类似于“蜂窝”状的支架材料上,并移植回病人体内。这些成骨细胞逐渐生长,从而达到修复骨不连、骨缺损的目的。医生可以在手术前根据病人骨缺损的形态对支架材料进行预塑型,然后接种成骨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并回植到体内骨缺损处。支架材料在体内逐渐降解,并由新生的骨组织所替代,从而在功能上与形态上实现骨缺损的修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人骨折后,大约有10%~15%的概率会发生“骨不连”,即骨折后未能形成骨连接,愈合过程停止。“骨不连”不但不好治,还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例如,肢体畸形与肌肉萎缩,骨端在移动时,容易产生疼痛以及负重功能丧失等,病人始终无法正常生活,甚至导致终身残疾。据报道,美国每年平均500万例骨折病例中,1/1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为“骨不连”。
一个错误的观念是——“骨不连”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没啥关系。但据苏佳灿介绍,实际临床中有很多年轻人也会发生“骨不连”症状。上海一位年轻的白领女性中年假期间自驾去外地旅游,由于一场车祸导致左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后,她回家静养近一年。在日常活动时,突然发现原来骨折处肿胀、疼痛,后经X线摄片发现原骨折端出现骨吸收征象,骨折未愈合、钢板断裂,诊断为“骨不连”,目前只能长期卧病在家,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苏佳灿说,医学界当前公认肥胖、糖尿病、吸烟及骨质疏松是引起“骨不连”的全身性原因,上述人群一旦骨折,是“骨不连”发生的高危人群,这个群体非常庞大。而交通事故等高能量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面临的难题。
针对“骨不连”,我国多采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和人造骨材料植入3种方法。自体骨移植,目前应用最多,需要取病人髂骨等供移植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病人非常痛苦,带来的并发症也非常多,遇到并发骨髓炎的病人,植骨效果更是大打折扣。而同种异体骨、异种骨移植采用非自体骨或动物骨,易引发机体的排斥反应。此外,还有一种常用的利用人工材料植入修复的方法,虽然其诱导新骨重新长出的手段看似没有了自体骨移植的缺点,但事实证明单纯靠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并不能诱导出完整的骨组织,诱导出的骨组织往往在生理结构和力学性能上与正常骨有较大的区别,很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苏佳灿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中心崔磊教授合作发明了“组织工程化骨移植治疗”手段。“传统植骨术植入自体骨后,仅靠缓慢的爬行替代,面对患者骨不连伴骨缺损同时还有骨髓炎,几乎失去了骨愈合能力的复杂情况,治疗效果很差。而通过植入支架上负载大量成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就好比引入大量优秀外援,大大提高了骨修复的效果。”苏佳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