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规划失败导致的共享单车热
共享单车在各个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荼,紧跟着,违章、违停现象也多了起来。近日上海交通委约谈共享单车企业,要求暂停在黄浦区等中心城区投放单车,此外,上海质监局等部门还组织起草行业规范,强制要求共享单车三年报废、装载GPS。北京也查扣共享单车、控制共享单车的数量,还在特定道路划红线,禁止停放共享单车。深圳更出台了相关意见,要求将使用共享单车者的违法违规信息纳入个人信用记录。
共享单车不是新事物。2006年以来,中央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城市交通“公交优先”,公共自行车作为慢行、绿行的出行方式,被纳入到公共交通体系,一直都是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早在2008年,杭州就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到2015年底,杭州公共自行车8.68万辆,年租用量达到1.5亿次。杭州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公共自行车模式,全国有170多个城市使用杭州模式,上海北京也有相应的公共自行车。但除了杭州等有限几个城市外,全国多数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并没有火起来。
现代城市快节奏,公共自行车作为慢行和露天骑乘方式,只能用于短途接驳和旅游观光等狭小的领域。自行车在家庭交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地铁、汽车占出行的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传统的公共自行车都是有桩自行车,有固定的停放点,但停放点不可能太多,只能在人流密集处设置,政府的规划往往也不以满足居民的必要需求为导向。公共自行车可能有利于旅游观光式的骑乘,对于居民日常的短途接驳则有心无力。因此,一方面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自行车,无人使用,另一方面,地铁站、超市附近停了大量的家用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的成本高昂,尽管多数公共自行车有收费机制,但多数无法自负盈亏,据2015年的报道,广州财政每年补贴公共自行车2000万,在人们眼里相对成功的杭州模式,每年财政的补贴更是高达亿级。这些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建设公共自行车的热情。
为什么共享单车可以流行?共享单车声称要打通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它们与公共自行车的区别在于“无桩”,无桩解决了人们短途交通、接驳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在地铁站出口、商场超市门口、行政办事机构门外、小区外,堆积了大量的共享单车,人们用共享单车来接驳地铁与办公室、居民区、商场之间的短途交通。
为什么公共交通会有“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市内交通的需求,首先是居民区到工作区的通勤需求,其次是办事需求,包括政府、医院、商务。以2014年的“上海综合交通调查”为例,通勤需求每日人均1.04次,非通勤为1.12次。2014年上海的中心城区,人们通过公共交通、出租车、小汽车、非机动车和步行完成出行。
小汽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步行都是点到点的交通,有“最后一公里”痛点需求的只有公共交通。正常的大城市,共享单车应该很不流行才对。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铁发达,通过线路与出口的密集型设计,轨交就足以覆盖城市的点到点交通,像东京、纽约曼哈顿和香港,用不着汽车,更用不着自行车来接驳。而中小城市和郊区,人口达不到地铁密集性覆盖的条件,但土地充足,以汽车出行为主,同样也用不着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