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监管重拳打击以假乱真 A股市场“打假”正在进行时
“过段时间,大家还会看到证监会公布有影响力的案子。”不久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突击保壳,“忽悠式”重组,欺诈发行……伴随形形色色的以假乱真行为进入监管视野,重拳已然出击。A股市场“打假”正在进行时。
虚假扭亏:“突击保壳”遭质询
近期A股年报密集披露,上市公司迎来业绩证伪期。截至3月8日,30多家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警示退市风险的同时,40多家公司预告2016年度业绩扭亏。业界预计,今年ST公司大面积“摘星”或成大概率事件。
即将告别“ST”称号的公司中,有些是经营状况改善或资产重组成功后的真盈利,有些却是依靠变卖资产等方式实现“突击保壳”的假扭亏。
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文,直斥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年末突击进行重大交易,规避连续亏损戴帽、暂停上市以至退市命运的做法。
在被深交所不点名批评的三家公司中,*ST珠江2014年、2015年连续亏损,且2015年末净资产为负,面临暂停上市风险。2016年第四季度公司通过公开挂牌方式,以远高于评估值的价格向关联公司转让旗下万嘉酒店股权,从而神奇地“扭亏为盈”。
借助各种花招虚假扭亏,保住的是常年混迹于A股的一批“不死鸟”,损害的却是股市正常的定价机制和新陈代谢功能。种种乱象已经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包括*ST珠江在内,多家上市公司因“突击保壳”遭到沪深交易所质询。
深交所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年末资产出售、重大资产重组等交易事项的监管力度,密切关注会计处理合规性,以及高溢价变卖资产、关联方潜在利益输送等利润操纵行为,对年报事后审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将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忽悠式”重组:监管重拳已出击
利用虚增收入、存款等种种恶劣手段,浙江九好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自己包装成价值37.1亿元的“优良资产”,试图通过与鞍重股份的重组达到借壳上市目的。这起“忽悠式”重组的典型案例近日遭到监管部门顶格处罚。
3月10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透露,拟对此案违法主体罚款合计439万元,同时对九好集团造假行为主要责任人等人采取终身禁入或5至10年不等的市场禁入处罚。
事实上,形形色色的忽悠式重组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在许多“假重组、真套现”的案例中,上市公司异化成了利益各方玩弄资本游戏的工具。
去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格限制并购配套融资,并对并购重组伴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今年1月,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
2月26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态,过段时间,大家还会看到证监会公布有影响力的案子,包括“忽悠式”重组、“忽悠式”并购。
造假上市:欺诈发行岂能一罚了之
今年2月,证监会公布“2016年证监稽查20大典型违法案例”,“欺诈发行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赫然在列。
为实现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目的,欣泰电气报送包含虚假财务报告的发行申请材料,骗取发行核准;上市后继续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构成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在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温德乙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的同时,欣泰电气也黯然离场。
作为证券市场最为严重的欺诈行为之一,造假上市不仅触碰了监管“红线”,更挑战着资本市场的诚信“底线”。因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欺诈发行一直是各国证券监管机关执法监管的重中之重。
中国也不例外。在去年针对资本市场“入口关”掀起的一轮监管风暴中,欺诈发行成为重心。风暴甚至刮向了“前IPO”环节。在证监会公布的20大案例中,辽宁振隆特产四份招股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虽主动撤回IPO申请,仍因“造假行为扰乱资本市场秩序”而遭顶格处罚。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造假上市对市场形成恶劣影响,不能简单一罚了之。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监事长潘学先建议,提高欺诈发行等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实现罪罚相适,满足打击和震慑证券犯罪行为的现实需要。
困扰A股的“假”远不止于此。纷纷扬扬的假消息扰乱视听,形形色色的假专家误导投资者,层出不穷的假业绩更严重侵蚀着股市健康的肌体。
面对种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监管者正表现出“零容忍”的姿态。市场参与各方则期待,股市“打假”不仅仅停留于一轮轮的监管风暴,而是通过完善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织就天罗地网,彻底让造假者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