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的蓝海属于谁?平均不良率远低于互联网金融
中国金融行业开放、创新程度远比想象中要快,消费金融正快速崛起于2016年,并将有望在2017年强势发展。
目前国内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262家,近9000家小贷公司,2500家左右的P2P平台,近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蚂蚁金服、京东等互联网机构提供消费金融业务。
2016年12月15日,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毛宛苑表示,消费金融社会影响力还不算大,主要原因是行业起步较晚,16家持牌公司中近半数开业时间尚不足1年半,开业初期主要为夯实发展基础与业务试水阶段,尚未进入稳定的业务增长与盈利期,特色产品与品牌认知也在逐步形成当中,行业发展尚有较大空间。
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充满机遇的同时,仍面临信用下沉、风控线上化、获客成本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挑战,甚至在部分领域,如校园市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些都将在2017年亟待探索。
激战
“当前,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已被消费金融渗透。如果没有消费贷款,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要下降3/4,汽车保有量会下降一半以上,智能手机也会下降40%。”苏宁云商(11.580,-0.18,-1.53%)副总裁黄金老表示,“消费贷款,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消费促进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毛宛苑表示,截至2016年10月,银监会已批准开业的消费金融企业16家,有3家批于筹备,还有3家在走流程就是审核之中,还有不少家属于辅导阶段。行业整体已实现盈利,未来还将有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批筹。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金融行业以银行消费信贷为主,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两大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随后,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获批成立,成为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
2016年多家银行如浦发银行(16.180,-0.12,-0.74%)、光大银行(3.920,-0.02,-0.51%)等信用卡中心新增交易额远超2015年。随着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贷款办理的渠道除了柜台和短信银行外,还有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同时,起批金额降低,审批条件放宽,贷款渠道也随之增加。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逐步放开,已有数十家银行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
银监会认为,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增加细分市场的金融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国内消费信贷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经银监会批准开业消费金融公司15家,行业资产总额1077.23亿元,贷款余额970.29亿元,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4.11%,贷款拨备率4.18%,风险处合理可控范围。自试点以来,行业累计发放贷款2084.36亿元,服务客户2414万人,行业平均单笔贷款金额0.86万元。
与持牌机构相比,平安普惠的数据俨然成为了第一梯队的领跑者。据估算,2016年平安普惠新增贷款超过1700亿,期末贷款余额超过1600亿。无抵押贷款的信贷损失率3%左右。“发展消费金融不但需要清晰的商业模式,更需要明确的运营模式。同时,风险管控是消费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平安普惠副总裁兼首席风控官林允祯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相对于银行,平安普惠在时效性及简便性更有优势,准入门槛更低,贷款可获得性更高。
目前平安普惠无抵押贷款业务期末余额、全年无抵押贷款放款量双双突破千亿,有抵押业务超过500亿,互联网产品超过250亿。预计全年将达到1800亿左右。
“消费金融是从业者的蓝海,也是黑中介、欺诈分子的蓝海。”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表示,“线上模式相对传统金融模式,会面临新型的欺诈手段,所以风险的压力远超传统模式。因此,要做好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打造一个底层的风控系统,打造信用评估的大规模的技术化的优势。”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