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层新信号:淡化GDP增速 持续加大改革试点探索力度
每逢年末,下一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即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在2016年行将结束之际,这个话题再度引发讨论。
然而,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提明年GDP增速区间。因此多位专家认为,虽然2017年GDP增速维持在6.5%以上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相比经济增速,明年将更重视改革成效,尤其是决策层力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
淡化经济增速
本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像往年一样提及下一年GDP增速区间,这在不少专家看来,意味着决策层将淡化经济增速。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即称,考虑到国内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艰巨程度,以及全球经济在欧美政治和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高企,如果能适当扩大经济增长的目标区间,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府稳增长的压力。因此,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结构性改革方面,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亦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中央对经济增长的目标有所弱化,当前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剧烈下滑的风险不大。6.5%并非严格的约束目标,加上未来GDP核算方法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调整完善,本身会对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影响。
黄文涛称,今年会议体现的政策目标“重长轻短”意味较浓,“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为强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短期目标淡化,转而更关注供给侧改革等长期性目标。
当然,多数谈及明年经济增速的专家均认为,2017年GDP增速维持在6.5%以上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哲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推进,提前释放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随着中产阶级的逐步扩大、新技术和制度改革改变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中国经济明年GDP准确的说将站稳6.5%。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通过供给侧改革释放民生领域、垄断领域、新经济领域的供给潜力,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实现“稳中有进”。
刘哲认为,从部门贡献来看,中国经济表面走平,在剔除金融影响后,今年已经出现回升;从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经历了市场经济以来最大的一轮下行周期,部分领先指标已经预示经济触底企稳;从增长动能来看,新供给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深圳就是很好的例子,劳动、土地、资本、制度等要素市场供给侧潜力还很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即认为,2017年经济增速离“L型”底部应该仅一步之遥。201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当季度同比增速均保持在6.7%,“L型”底部初见。展望2017年,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6.5%应是政府必守的经济增长“铁底”。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考虑到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和明年的需求变化趋势,以及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现实,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应定在6.5%左右。
至于为何是6.5%,国信宏观团队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市场很多观点认为未来几年经济增速不能低于6.5%,依据是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际GDP比2010年翻一番。但如果单从GDP翻一番的目标来看,未来四年(2017~2020)的年均GDP增速即使低于6.5%,GDP翻一番的目标也可以完成。
两大改革并进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保持在6.5%左右,必须推进市场导向的结构性体制和治理改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此前即表示,如果改革真的到位,比如城乡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真正落地,“十三五”期间,平均潜在增长率仍能维持在7%左右。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亦认为,经济增长开始企稳,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2017年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户籍、土地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推进,促进中国向消费驱动经济转型,国企改革、债务重组、以及资本市场改革有望提速。尽管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升温,中国仍然会对外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强调财政政策“积极”外,还强调了“有效”。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对第一财经分析称,这就要求财政支出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2017年财政政策力度或继续加大,财政赤字会增加,很可能突破3%。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