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出售中国业务 外资餐饮在中国过得不好吗?
据外媒报道,麦当劳已决定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集团和凯雷集团,这是继可口可乐和百胜集团(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之后,又一家外资餐饮拥有中资背景。
看到这一幕,围观群众一边惊叹于中资“买买买”的豪气,一边不禁纳闷,从可口可乐、肯德基,再到麦当劳,外资为何都选择在今年出售中国业务,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吗?
麦当劳中国业务“绯闻”不断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麦当劳已经决定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集团和美国凯雷集团,出售的业务包括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店铺,预计交易额超过20亿美元,明年年初正式发布消息。
今年3月底,麦当劳便宣布计划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当时麦当劳中国方面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主要是为达到特许经营餐厅比例95%的目标。
此后,不少中国企业加入到竞争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权的阵营,包括中国信达、三元股份、三胞集团等公司都提出过报价。有意思的是,全聚德也和麦当劳传出过“绯闻”,今年7月,全聚德4名高管离职,有媒体报道称与竞购麦当劳中国业务有关,全聚德为此发布公告表示否认。
出售中国业务,麦当劳靠什么盈利?
麦当劳出售的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特许经营权,那么特许经营是指什么呢?这就得从麦当劳的业务模式说起。
据了解,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模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门店加盟模式。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麦当劳在国外的业务更多在于投资经营而非服务经营,即在选址开店后,将门店运营到良性状态后出手,这部分利润远大于其自己经营的门店,也就是说餐饮并非麦当劳最主要的业务。
对此,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也曾形象地把这种盈利模式描述为“其实我不做汉堡包业务,我的真正生意是房地产。”不过直到现在,麦当劳并没有把这种模式很成功地复制到中国,因此麦当劳急于在中国市场改变现状,尽可能抽身于餐饮经营之外。
不只是麦当劳,百胜集团旗下的肯德基也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加盟费用相近,每个餐厅的转让费高达800万元人民币,此后的持续经营费用则包括占销售额6%的特许经营权使用费和占销售额5%的广告分摊费用。
不差钱,中资还买了肯德基、可口可乐
对于外资餐饮企业来说,麦当劳出售中国业务并不是个例,百胜餐饮集团和可口可乐公司也有相同的举动。
今年9月,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宣布,百胜中国将从百胜餐饮集团中分拆,以独立公司身份在纽交所上市。同时,分拆后的百胜中国将获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共计4.6亿美元的投资。这意味着百胜餐饮集团已经将肯德基、必胜客中国市场部分运营业务出售给了两家来自中国的收购者。
有意思的是,蚂蚁金服对百胜中国的投资还引发一个“马云复仇”的段子。有传言称马云年轻时去肯德基应聘被刷,为此,网民将这起投资行为戏谑为“复仇记”,各大媒体都打出了“马云报仇”的标签,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戏剧化故事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尤其广泛。
此外,今年11月,太古股份公司和中粮旗下的中国食品发布公告宣布,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装瓶业务分别由中粮和太古两家特许经营合作伙伴运营。据一财网报道,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内地,中粮将拥有并运营18家装瓶厂,太古将拥有并运营17家装瓶厂。
疑问:外资餐饮在中国过得不好吗?
为什么外资餐饮纷纷出售中国业务呢?这或许跟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有关。
据时代周刊报道显示,2014年上海福喜事件发生后,麦当劳在中国的同店销售曾经连续四个季度下跌。根据麦当劳的财报,2015 年麦当劳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 254.1 亿美元和 45.3 亿美元,较2013 年各下跌了9.6% 和19% 。其财报分析也指出,麦当劳在高增长市场的营收下降主要是受制于中国和俄罗斯地区业绩下滑的消极影响。
无独有偶,同样深受上海福喜事件影响的百胜集团也不好过。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上海福喜事件曝光后,百胜中国2014年第三季度同店销售应声下滑16%,随后的三个季度也几乎都在以双位数下滑。
今年7月份公布的百盛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肯德基中国同店销售虽然同比增长了2%,但其实是在去年最低谷的低基数上的缓慢爬升,而必胜客在中国同店销售额则萎缩了11%。
此外,获太古和中粮接盘的可口可乐业绩表现同样不佳。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可口可乐公布的二季度业绩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5.1%至115.4亿美元,可口可乐销售额的下跌主要受到了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拖累。
中资接盘,外资餐饮现状如何?
外资撤出,中资接盘,这些外资餐饮企业现在的处境怎么样呢?
就百胜中国而言,有观点认为,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的真实用意不在于自身直接参与餐饮行业,很可能是希望嫁接自己的当前业务以一种新的扩张模式实现牟利。
对此,蚂蚁金服曾发布公告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帮助百胜中国为旗下品牌所拥有的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提供世界级的移动支付服务。”蚂蚁金服投资百胜集团后,肯德基也于9月份正式入驻天猫。
而可口可乐在重组消息宣布后,便遭遇了“员工维权”。据法治周末报道,由于担心中资企业接手后的权益受到影响,多地瓶装厂员工向可口可乐(中国)提交了诉求书,涉及股权交易后的员工待遇以及“工龄买断”等问题,成都、重庆、吉林工厂均发生员工停产事件。
目前可口可乐各地工厂已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不过员工的诉求并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有员工表示仍会继续坚持与总部谈判,争取应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