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行业市场报告:动力电池峰会落幕 市场成行业热点
事项:
11月14~15日我们参加了首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暨第五届中国电池市场年会,会上产业专家对动力电池产业链构建、先进动力电池及材料技术展望、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及动力电池后市场四大议题进行了探讨,对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平安观点:
动力电池产业直面“政策次时代“,协同上下游打造核心竞争力:本次动力电池国际应用峰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参会单位包括工信部,天津力神、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三星环新等动力电池行业领先者,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杉杉股份、当升科技等国内电池材料生产企业,以及电池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补贴政策退坡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直面的最大挑战,动力电池产业将迎来“被动去产能”,在此过程中具备产品品质、客户渠道、价格优势三大核心竞争力的电池企业将在即将到来的整合风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除了政策动态,动力电池产业链对于如何通过先进材料提高产品能量密度等性能、如何通过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更具热情。
工信部重申动力电池发展方向,“安全”与“能量密度”需两者得兼:工信部参会领导重申“安全”和“续航里程”是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工信部将在标准制定和监管方面关注动力电池行业的安全问题。目前工信部已经发布动力锂电池相关标准20余项,并已将动力电池强制性标准的制定提上日程;同时工信部将对动力电池产品进行抽查检查,并进行公示后监督,对不达标、不整改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另外今年将出台电池管理办法,明确生产者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责任,并在重点地区试点回收利用工作。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将迎来强制标准监管下的“高能量密度”和“全周期管理”挑战。
动力电池技术百家争鸣,先进材料及工艺不一而足: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国内动力电池技术百家争鸣,解决充电时间长这一难题也出现了底盘换电模式、分箱换电模式和快充模式等多重解决方案;而在电极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方面,掺混多元路线、高镍三元路线、高电压三元路线、钛酸锂高功率密度路线、纳米化加工工艺等技术路线也层出不穷。技术路线多样化和使用成本的降低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无需补贴的健康发展路径成为可能,我国也有望摆脱电池行业的追赶者身份,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目标。
智能制造成行业统一目标,国产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初露锋芒: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在过去的6年中实现了电池品质巨大提升,但是在产品一致性等方面较日韩企业仍有不足。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提高产品品质,已经成为电池行业共识。国内已有多家企业通过从日韩引进整套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方式,实现了自动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以CATL 为首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巨头通过对电池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深刻理解,培育了一部分优秀的国内电池生产设备制造企业。国内电池生产设备制造企业在极耳加工、智能物流等细分领域实现了对日韩设备生产企业的超越。未来我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也将能够实现独立培育设备厂商形成中国的动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
动力电池后市场急需培育,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仍有难题待解: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数据,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达到4.32万吨,同比增长超50%;2017年将达到8.40万吨,中国将迎来动力电池报废的快速增长期。考虑到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环境污染风险,我国急需培育动力电池后市场。当前动力电池使用历史信息的缺失、电池组模块不统一、破拆电池组难以自动化、挑选适用电芯成本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而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回收价值低,不具备经济性也阻碍了材料回收法在动力电池后市场的应用。相比之下,三元电芯由于镍、钴金属的高价值,国内外已有部分厂家实现了从三元电池回收到金属材料回收再到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循环路线。电池模组的统一标准化、电芯的可追溯和历史使用信息可查,将成为未来真正形成动力电池后市场的先决条件。
投资建议:动力电池产业将迎来强制安全标准下的高能量密度挑战,在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洗牌阶段,具备规模优势、客户渠道优势、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建议关注动力储能锂电双布局、并购细分领域龙头整合先进技术和优质渠道的鹏辉能源,纯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标的、锂电综合材料全球龙头杉杉股份,正极材料领先者当升科技,以及坚定执行绑定大客户战略、布局完整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的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等。
相关报告:2017-2021年中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