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中海再现人事大变局:郝建民时代终结 60岁的肖肖接任
低调的央企中国海外发展(00688. HK),在过去一年因人事变动和并购整合频获外界关注。在并购刚刚完成之际,突然的一次人事变动,让外界措手不及,极为震惊。
11月15日夜间,中国海外发展突发公告称,因“工作调整”,52岁的郝建民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而60岁的肖肖获选为主席并获任为公司执行总裁。与此同时,中海系中海宏洋、中海物业也公告宣布,郝建民均辞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的职务,继任者同样为肖肖。
随着郝建民的正式离任,由其主导的以战略管控委员会为核心的变革会否生变?现年60岁的继任者肖肖是否是过渡安排?这一切暂不得而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次人事变动致电中海,中海方面表示除公告外,暂无更多信息回应。
中海“郝氏变革”
11月15日的一纸公告,宣告了中海郝建民时代的终结。在过去的3年零3个月,他是这家老牌地产央企的掌舵者。
2013年8月6日,孔庆平卸任中海地产董事长,原行政总裁郝建民成为了他的接班人。与此同时,原中建地产掌舵人陈谊带着中建地产338亿元的资产整体并入中海地产,并获委任为中海地产执行董事、总裁。
虽完成了中海董事局的新老交替,但郝建民面临的是一个整合后内部派系林立的公司,由此他主导发起强化总部权力的变革。
2014年1月,中海相继在总部层面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由中海董事会主席郝建民任主任,同时成立专业化工程公司与营销公司。变革后的中海更关注利润率和回款率。
新成立的战略管控委员会掌管各项目策划、项目定位、设计方案、利润指标和工期等事务,可谓大权实握。新成立的营销公司和工程公司直管中海各地区公司营销部和工程部,一改往日总部营销中心与工程管理部和地区的指导关系。
记者从中海厦门某项目人士处了解到,失去这两块业务的管辖权之后,各地方公司总经理的主要工作变为投资拿地、报规报建以及行政管理,这也一度被外界理解为是对中海各地方公司高层的削权。也因此,中海陷入了各地方公司总经理的“离职潮”中,成为房企高管频繁变动的重灾区。
中海所力推的地产、营销、工程独立,是大总部平台、大前线战略的布局。在中海内部看来,如今的管控模式也是一种相对的轻资产模式,在总部集中管控下,未来很多分支业务都符合单独上市条件,比如商业地产和物业板块。
从过去两年来看,郝建民主导的垂直管理改革确立了其在中海的话语权,对于推进战略、央企整合都将形成有利条件。然而,一位咨询人士分析认为,以财务目标为框架来做管控的出发点,再加上事实上的战略管控和操作管控,明显的负面效应就是扩张速度的下降,其次是业务会趋于萎缩,中海近两年销售规模的落后便是例证。
强势整合频现人事震荡
3年时间,主导业内两起重大的资产重组,对象还是央企,整合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伴随着中海整合中建地产,中海内部的人事变局便未停止过。
仅2015年一年,中海就有多位高管离职。去年9月,中海集团副总裁、中海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以及中海宏洋助理总裁、副总建筑师范逸汀相继离职。随后的10月26日,中海发展宣布郭勇及阚洪波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
一位为大型房企提供管理咨询的机构人士向记者分析称,中海目前所发生的人事问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是公司高层的利益和机制调整。
这次中海并购中信地产业务后,相关人员的安置问题一直存疑。中海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信地产并入中海后的人员安置顺利进行,至于部分人员的离开或许是不适应中海机制,或者有更好的选择机会,这都是正常的。
对于外界的各种说辞,中海地产更愿意将其解读为薪酬体系的不健全。在去年3月的中海媒体春茗会上,有中海高层曾回应这一话题称,公司一系列人事变动跟中海作为国企所能给予的薪酬不及民企有关。
“有人说,我离开中海是对中海的改革不满。在这里我想说,制度体系没有好与坏。区别只不过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利与弊的一个权衡问题。”11月11日,大海智地开业仪式上,曾经的中海名将曲咏海正面回应了关于内部改革的问题。
在亿翰智库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张化东看来,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靠买地、融资、卖房的开发模式正在触顶,面对销售压力加大、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企业面临调整、转型,地产界职业经理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并且还需承担逐年递增的业绩考核压力,不得不选择或主动或被动离职。
60岁的肖肖接任
一直以来,中海以财务稳健、利润领先称雄业内,郝建民时代的中海更是如此。
10月18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中海于第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40亿港元,同比增长68%;实现经营溢利83亿港元,同比增长111%。综合前三季度,中海实现总收入1070亿港元,经营溢利350亿港元,手头现金达1517.8亿港元。
此外,中海在10月份剥离中信地产部分三、四线城市资产给中海宏洋,只保留能实现较高利润的一二线城市物业,继续巩固“利润之王”的称号。
靓丽的财务数据背后,中海的销售规模增速远落后于同行。2013年,郝建民接任中海主席之时,公司销售金额为1082亿元,当年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中海地产的销售金额排在全国房企第五名,碧桂园和恒大尚在其后。
根据克而瑞发布的2016年1~10月房企《销售流量榜》《销售权益榜》TOP100数据显示,中海以1619亿元销售金额排名第六,恒大、碧桂园实现大规模反超。
受累于行业整体利润率的下滑,中海要保持其优势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中海近5年来的年报显示,营收毛利率从2011年的40.3%下降到2015年的28.6%,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同期,万科的营收毛利率则从29%下降到20%,下降了9个百分点。
在中海舍弃了已实行多年的区域化制度,改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后,中海总部将负责前期拿地、报建、融资等工作,而新成立的工程公司、营销公司将专门负责后期的工程、营销工作。
区域公司被削权也导致在拿地上决策漫长,反应迟缓,中海成为土地市场上的保守者。2016前三季度,中海在济南、南昌、西安、香港等地仅新增七块土地,可供发展的总建筑面积为 685万平方米,拿地金额207亿元。
受此影响,中海现在进入的城市,很多已经陷入了单盘运营的阶段,比如武汉、长沙,皆只有一个项目。即便在深圳,该公司近两年仅新增中海天钻项目。
在过去作为中海销售主战场的华东区域去年也遭遇了业绩的大幅滑落。2015年,中海在南京和杭州两个城市的销售业绩,已跌出前十,而万科在杭州排名第三,保利在南京排名第四。在其他重点城市,中海最好的成绩来自北京市场,销售排名第七。
“郝建民在建立了总部集权的集团架构之后,对各区域的资源分配也出现了倾斜,由于郝建民之前就负责华北区域,因此这两年中海的发展重点也在天津、济南等地,对南京、杭州等传统强势区域支持较少。”一位接近中海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今年的8月业绩会上,郝建民曾经自信地表示,2016年中海全年合约目标金额上调到2100亿港元,5年内甚至要达到4000亿港元。这番豪情壮语,成了他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
接任郝建民的是现年已60岁的肖肖,此前担任中海董事局副主席,拥有35年的建筑及地产经验。市场有观点认为,肖肖或许只是个过渡,这家央企接下来仍将迎来更重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