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时报》:人民币对美元进一步贬值空间不大
10月27日,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刊文称,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弱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推动美元汇率走强。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走强是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直接推手,而无关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抑或人民币汇改进程。再加上美元可能已经接近本轮周期的顶部,人民币对美元进一步贬值的空间不大。
以下为全文:
近期,人民币汇率颇引人关注。10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39个基点,报6.7705,结束此前连续3个交易日刷新逾6年新低的跌势。10月26日16时30分,人民币对美元收盘价报6.7686,收复6.77关口,较上一交易日上涨92个基点。
专家表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弱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推动美元汇率走强。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走强是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直接推手,而无关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抑或人民币汇改进程。再加上美元可能已经接近本轮周期的顶部,人民币对美元进一步贬值的空间不大。
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表现稳定
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日前表示,虽然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贬值,但对一篮子多边汇率升值。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10月份以来,CFETS、BIS和SDR三个货币篮子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分别上涨0.2%、0.2%和0.8%。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去年年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同时列出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计算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方便市场从不同角度观察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化情况。数据显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一直比较稳定。
今年春节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为特征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市场预期更为稳定,较好地兼顾了市场供求指向、保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和稳定市场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撰文指出,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存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再加上英国“脱欧”公投、法国恐怖袭击、欧洲难民问题等事件影响,一些国际储备货币、可兑换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相对于其他国际储备货币、可兑换货币,人民币的汇率比较稳定;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的稳定性更强。
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表示,10月份以来,随着美元走强,相比两周时间便对美元贬值达5.8%的英镑、贬值3.6%的韩元、贬值3.2%的欧元和贬值2.4%的日元,人民币对美元1.5%的跌幅仍然称得上“温和”。
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相对淡定
离岸市场常被视为在岸人民币汇率的风向标。今年10月份以来,两岸汇率价差并未拉大,显示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相对淡定。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企稳回升态势,人民币贬值今日已不同往昔。
建设银行外汇专家韩会师表示,在美元指数大涨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贬值是正常现象。面对持续走强的美元和基本可控的资本外流风险,近期人民币汇率频创新低是继续测试人民币均衡价位和市场对人民币贬值忍耐底线的时机。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当前的贬值预期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调整,是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逐步“认识”浮动汇率制度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和过程。他强调,市场可能倾向于将人民币对美元单一货币汇率作为人民币币值的评价标准,但其实对于汇率而言,市场对其信心归根结底来源于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态度和对内的币值稳定。
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从较长时间来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波动率小于绝大多数储备货币,更是远小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易纲强调,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6.5%至7%,经济增速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最强劲之列。因此,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与此相关的跨境资金流动方面,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近期我国跨境资金流出放缓。10月份以来,银行代客日均涉外收入与9月份日均水平变化不大,但日均支出比9月份日均水平明显减少,涉外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其中,人民币日均净支出比9月份下降超30%,外汇资金由9月份小幅净支出转为一定规模的净收入。王春英表示,8月份以来PMI持续处在荣枯线以上,此外,财政状况相对良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依然充裕,这些因素都是支持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
同时,境内外汇市场购汇压力缓解。10月份以来,银行结售汇逆差明显收窄,日均逆差环比下降超过80%,其中,个人净购汇日均环比下降10%以上。王春英表示,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规则化、市场化以及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市场主体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情绪更加理性和稳定。虽然人民币汇率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有所波动,但国内市场预期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是正常的,也在可解释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