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经济网上海10月25日讯 (记者 王城) 10月24-25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国际)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在论坛上做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分析”的报告。刘治在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食品工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形势倒逼机制改革,食品工业也将迎来转型的关键期,也是阵痛型,调结构、转方式将成为核心命题。
刘治表示,从国际上看,我国食品工业已超越美国、欧盟和日本,成为世界食品工业的第一大产业。从国内看,从国内看,在国民经济工业各门类中,食品工业列第一位。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不计烟草增长6.7%。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6%,食品制造业增长8.7%,酒、饮料和精制茶增长6.3%,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增加值12%。
据刘治介绍,从“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状况来看,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在后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顺应市场变化,推进结构调整,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相比之下,“十三五”因为经济形势的总体变化,食品行业也迎来关键的转型期。中央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发展目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GDP到2020年翻一番。食品行业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是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费转变;另一个是由过去的吃饱、吃好要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
在宏观经济以及产业发展总目标的双重背景下,刘治认为,食品行业也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增长速度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食品行业按年均增长5%左右计算,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能达到1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000亿元。“十三.五时期主要是调结构、转方式,这个阶段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阵痛型。从外部来讲,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倒逼机制,总体是要渡难关、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刘治说。
刘治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食品产业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充分依托“一带一路”等战略拓展空间,在生产工艺、产品、商业业态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环境谋求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聚集特色发展。此外,在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还应更重视食品安全,促进社会共治,并要按照中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积极推进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