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正式实施
昨天开始,上交所《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正式实施,此前乱象频出的更名现象有望被规范。
据统计,2014年A股共有182家上市公司更名,2015年大约200家公司更名,约占上市公司总量的10%。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更名,会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转型、改革的预期,从而提升整体估值水平,“马甲效应”应运而生,上市公司频繁更名乐此不疲。
2015年以来,随着智能制造、生物基因、高铁、核电、医疗、健康、体育等概念被热炒,一大批新的上市公司名称也冒了出来,如先导智能、神州高铁、神农基因、台海核电、未名医疗、华邦健康、乐金健康、莱茵体育等。对于曾有“不良记录”的公司来说,“更名”无疑是忘却前嫌的最好手段。试想一下,看到“云投生态”,谁还记得起更名前曾经涉嫌造假的“绿大地”?
据统计,自2013年初至2016年7月底,除被实施*ST、ST等风险警示处理以外,沪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事项共计131单。大部分公司变更简称有其实际需要和合理性,但也有一些公司变更简称存在问题。一些公司的新证券简称既未反映其主营业务,也未体现公司的商标、品牌等要素,无法向市场反映其基本情况,脱离了实际;有的证券简称用词不考虑公司实际经营区域,极力向“中字头”、“环球”靠拢;还有的公司直接用市场热词作为简称的一部分,例如“智慧”、“文化”、“健康”等,实则其相关业务“含金量”有限;更有甚者,其证券简称在读音或汉字构成上与其他公司高度相似,易造成混淆。如上演A股市场“最奇葩更名”的匹凸匹负面新闻一直不断,去年该公司在“三无”(无相关主营业务、无人员配备、无可行性研究报告)状态下由“多伦股份”更名“匹凸匹”引发股价异动,时至今日,公司更名时所描绘的“P2P业务”惨淡收场,为其更名提供了最尴尬的注解。
上交所相关人士指出,证券简称作为交易信息的一部分,理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明显的辨识度,过度相似将给投资者识别带来一定的影响和不便。尽管证券简称变更属公司自治事项,但任性改名所带来的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据了解,《指引》对公司变更证券简称提出了相应规范,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未变更企业全称、未调整经营范围或未修改公司章程的,原则上不得变更证券简称;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新业务,但相关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的,公司不得将该业务及其行业相关名称用作证券简称。若公司不符合变更条件但确有必要变更的,必须做出充分的信息披露,而在其充分说明理由前,上交所将不予办理其更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