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资产荒解释了银行对PPP项目的间接融资问题

2016-09-30 11:35:00

 

来源: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导读:资产荒背景下PPP项目间接融资难度会大幅下降。“资产荒”是去年“宽货币”与“投资疲软”叠加的结果。大类资产配置里股市、房市、债市对资金的吸纳作用都在减弱,急需新的资产端来承接去年释放的流动性,而PPP资产会是一个很好的答案。7月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加4636亿,同比减少约1万亿,房贷增加4773亿,银行除了房贷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放贷领域。在“资产荒”的背景下,PPP资产对应收益率相对较高(4%到7%的区间),PPP项目对银行资金吸引力较大。资金方与项目方供需关系紧张,进一步推升银行对PPP项目的配资意愿。银行理财资金与PPP项目大规模对接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2015年,总的宏观基调是“宽货币,紧财政”,这里的依据是M2增速维持同比13.3%,基建增速下滑4%至17%。自去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宏观基调变为稳增长,而“宽货币、紧财政”逐步切换为“稳货币、宽财政”,这一点从数据上得到了印证:上半年M2的增速开始回落企稳在10%一线,基建投资增速则上升至20%的增速。

20114-2016年M2月度累计同比增速(%)

稳增长的四个手段:刺激国内消费,出口创汇,积极货币以及积极财政。国内消费靠改革短期难以奏效;出口依赖国外需求改善目前看不到起色;积极货币政策边际效应逐步递减;积极财政政策似乎成了手里最后一手牌。我们判定基建最后一季度冲刺的概率正在逐步加大。

资产荒解释了银行对PPP项目的间接融资问题。资产荒背景下PPP项目间接融资难度会大幅下降。“资产荒”是去年“宽货币”与“投资疲软”叠加的结果。大类资产配置里股市、房市、债市对资金的吸纳作用都在减弱,急需新的资产端来承接去年释放的流动性,而PPP资产会是一个很好的答案。7月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加4636亿,同比减少约1万亿,房贷增加4773亿,银行除了房贷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放贷领域。在“资产荒”的背景下,PPP资产对应收益率相对较高(4%到7%的区间),PPP项目对银行资金吸引力较大。资金方与项目方供需关系紧张,进一步推升银行对PPP项目的配资意愿。银行理财资金与PPP项目大规模对接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政府需要PPP模式引入私营部门资本完成逆周期财政政策刺激,所以PPP相关政策与法律框架推进力度都会超预期。目前政府财政余额收支紧张,需要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逆周期基建投资。在此背景之下政策推进速度将会有超预期表现。去年基建投资13.13万亿,今年稳增长预计达到20%增速,基建投资总额会达到15.75万亿。政府2016年预计财政赤字2.18万亿,财政收入15.72万亿,财政支出18万亿,按预算支出至基建领域的资金总额在13.5万亿上下,2.25万亿的投资缺口需要私营部门搭配银行贷款完成。PPP模式下,2016年基础建设项目至少要吸引民间投资1.1万亿左右(按照银行配资1:1核算)。为了解决私营部门资本的后顾之忧,相关配套“退出机制”、“公益性与商业性划分机制”等都会加速出台。

2016年6月12日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由财政部等20部委横向联合开展,全过程要求信息公开透明,这在PPP发展进程中尚属首次。从全国情况来看,地方PPP项目需求不断加大,6月末全部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619个,总投资额已达1万亿元,规模可观,落地率23.8%,与3月末相比,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落地率稳步提升。

项目按地区划分:贵州、山东、新疆、四川、内蒙古项目数位居前五,分别1641/1016/739/736/635个,共4767个,占总项目数的55.15%。贵州、山东、云南、河南、四川投资需求位居前五名,分别为1.32/1.13/0.78/0.75/0.70万亿元,合计4.69万亿元,占总投资需求的47.42%。

根据财政部数据,当前处于识别、准备、采购、执行阶段的项目数分别为6225/1423/462/534个,占比分别为72.02%/16.46%/5.34%/6.18%。严格地讲,PPP项目的落地率应是执行阶段项目数与准备、采购、执行3个阶段项目数总和的比值。由此计算PPP项目落地率为22%。根据我们对重点上市建筑公司PPP项目落地情况的统计,自去年下半年开始PPP落地速度明显加快。去年4季度签约PPP项目24个,超过前三季度的总和。

当前处在执行阶段的项目约占总项目的7.88%,金额约为7800亿元,剩下的9.1万亿元PPP项目还处于识别、准备、采购阶段,我们预计它们将在三年内陆续签约执行,预计16/17/18年分别落地2.34/3.04(YoY30%)/3.74(YoY23%)万亿元。这些PPP项目在订单量上将构成今年及未来两年基建公司订单增长的持续增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