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到上海”首版上海米其林指南9月21日在上海发布
“米到上海”首版上海米其林指南9月21日在上海发布。内地首秀发酵一天,已经从最开始热烈欢呼发展至毁誉参半,此版上海米其林指南收录26家星级餐厅,粤菜、西餐占比极高,连锁餐企多家门店入选而一些评价较高餐厅未能获评也遭吐槽。就内地市场表现来看,尽管米其林指南享有较高国际声誉,但近年来餐饮类App和自媒体百花齐放,米其林指南对于餐厅和消费者的意义仍有待检验。
米其林指南内地首发
根据公布的首版上海米其林指南,26家上海餐厅获评米其林星级餐厅,另有25家餐厅被评为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厅,主要针对一些菜品质量高且价格适中的餐厅。根据榜单,上海新天地朗廷酒店内的唐阁1家餐厅获评米其林三星餐厅,喜粤8号、逸龙阁、御宝轩、雍福会及3家西餐厅等7家餐厅获得二星餐厅的评价,18家餐厅获评米其林一星餐厅。
按照米其林的餐厅评级制度,米其林星级美食从一星到三星分别对应“优质烹调,不妨一试”、“烹调出色,不容错过”、“卓越的烹调,值得专程造访”的评价标准,必比登美食推介则是评审员心中最经济实惠的美食,人均消费在200元以下。
关于不少消费者关注的美食评审员,米其林中国官网则介绍,米其林美食评审员均是米其林的全职员工,每年大量旅行和在餐厅用餐、入住酒店,以求从舒适程度及价格中选取最佳餐厅和酒店,美食评审员会匿名造访所选定的餐厅和酒店,同一般顾客一样,订座、点菜、用餐及付款,以消费者的身份考察餐厅。
米其林指南最早是为提供给驾驶者使其旅行更为便利同时促进移动性进步。根据米其林中国官网,米其林餐厅指南是米其林地图与旅游指南的一部分,1920年米其林第一次将餐厅信息收录进来,并配以特别的评定系统。
更重视餐厅产品本身
对于备受关注的评价标准,根据米其林官方对米其林星星评价的说明:“在系列的选择里,推荐的是食物素质特别出色的餐厅,给予一、二或三颗米其林星时,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因素:材料的素质和搭配、烹调技巧和特色、气味浓度和组合、价钱是否相宜及味道层次。同样重要的是,该餐厅的食物能恒常保持高水平。星级评定不会受到餐厅风格、菜式、装潢陈设、服务及舒适程度影响,只要烹调技巧出色,食物品质特别优秀,都有机会获得米其林星星。”
从官方说明中可以看到,比起一般消费者用餐体验的综合考量,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评定更重视烹调技巧和食物品质。尽管服务和舒适程度不影响星级评定成为消费者不理解的点之一,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事实上是在引导餐厅重视产品,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餐厅的考评逐渐变成综合性考评。
中国资深餐饮管理专家夏连悦坦言,任何一个国家行业协会的奖项影响力都不及米其林指南的认可的影响力,这确实是餐企的荣誉,但更重要的是,荣誉和荣誉带来的新客流事实上要求餐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优化餐厅的整体形象。
内地首秀毁誉参半
从最初录入餐厅信息发展到现在,米其林指南被认为是餐饮界的高水准认可之一,但此次首度进入内地城市,获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一轮口水争议。
上海城市餐厅评价,26家星级餐厅中,包括烧味在内的粤菜有9家,上海本帮菜却屈指可数,专业性和旅游参考价值有限;在26家餐厅当中,有6家西餐厅入选,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超20%的占比偏高,甚至一些意境菜、创意菜也或受益“西餐”形象,也被餐饮圈内人士认为是模仿西餐;此外,大董、利苑则是多家连锁餐企同时入选,而一些好评颇高的餐厅却未能入选……评审时间、评审人口味倾向、西餐标准等都成为网友们吐槽的对象。
而最受关注的是,上海米其林指南能否在国内继续其欧洲本土神坛位置。近年来,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美食推荐App发展蓬勃,并且能够垂直细化做到品类排行、价位排行等。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催化了自媒体的发展,口味更为敏感的美食爱好者往往有自己喜欢风格的美食自媒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于这些美食推荐媒介,米其林指南尽管影响力大,但优势并不明显。
尽管被批本土化不够、西餐偏向大,但业内人士坦言,米其林指南享誉世界,米其林指南进入内地,提供了一个中餐走向世界的通道。夏连悦以海外分店获评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厉家菜为例介绍:“经常看到很多外国人拿着地图过来用餐,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米其林推荐这一原因。米其林是中餐走向世界、世界接近中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