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打动监管层的“芳心”拿到进军保险业的“门票”?
保险牌照,公司好逑。
近年来,保险牌照走热,资本千金难求,目前仍有200家公司排队静候。
2016年,筹备多年的三峡人寿、华贵人寿等已然获批;近日保监会再发公告,同意复星联合健康、爱心人寿、和泰人寿3家险企筹建,注册资本金分别为5亿元、15亿元和17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最保险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保监会合计批筹15家保险公司,包括5家寿险、3家相互保险、2家再保险、2家资产管理、1家财险、1家科技保险、1家健康险。
然而,科畅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欣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因商业模式不清、资本实力不足等缘由,被列入未予批复名单中。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社会资本觊觎保险牌照,一是源于近年来保险业发展速度相当迅猛;二是不少传统企业希望籍此获得稳定、廉价的现金流。”
持牌入场
今年以来,已陆续有不少机构获得进军保险业的“门票”。
分类来看,对比去年寿险公司批筹情况,今年该领域牌照的发放似乎相对宽松。2015年内,获得批筹的寿险公司仅为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以来,则有三峡人寿保险、横琴人寿保险、华贵人寿、爱心人寿、和泰人寿5家寿险公司获批。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实并不存在由紧变松的说法,寿险公司批筹的进度更多取决于其自身条件。”
财险公司方面,仅有建信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批筹。“社会资本青睐财险的程度往往不如寿险,因财险公司难以迅速实现资金的积累和沉淀,车险、房屋险、责任险等赔付率相对较高。”一位财险公司人士如是称。
再保险公司方面, “新国十条”提出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发展区域性再保险中心。从批筹情况来看,这一步伐似乎正在加快。
此前,拥有中资再保险独立法人牌照的仅为中国再保险集团,2015年这一局面随着太平再的批筹被打破;2016年以来,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前海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又相继获批。
现阶段,除前述获批公司外,另有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申请再保险牌照。一位保险经纪公司人士坦言,“资本往往看重的仅是再保险获得的现金流,却忽视了业务开展中不可低估的风险。”
资管方面,保监会批筹了百年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永诚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专业保险公司方面,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科技保险公司,与太平财险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
健康险公司亦是资本觊觎的重要牌照。目前,保险市场共有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和太保安联健康,复星联合健康则于近日获批。
在一位健康险公司精算师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改革的推进,国内健康险市场空间较大,但盈利不易、业务控费不力、赔付超额、人才缺失等难题依然待解。”
新型保险公司方面,不久前保监会一次性批复了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3家相互保险组织。
保监会表示,相互保险试点定位为现有市场主体的合理和必要的补充,相互保险、股份制保险两者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补短板、填空白”。目前已有逾30家组织在申请相互保险牌照。
“未予批筹”的背后
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年以来,保监会发布了两家保险公司未予批筹的公告,分别为科畅财险和欣安人寿。
科畅财险定位于科技保险,注册资本5亿元,其发起人包括苏州高新、苏州正和投资、苏州科技城发展、苏州金堰投资、苏州旭光聚合物等8家公司。
其中,发起人中不乏苏州高新、胜利精密、鱼跃医疗等上市公司的身影,前述上市公司曾公开表示,准备藉此推进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
然而,这并未能打动监管层的“芳心”。
保监会在未予批复的公告中表示,不予获批的主要原因在于:科畅财险定位于科技保险,但从经营发展规划等材料看,没有论证形成系统可行的商业模式,且有关业务和盈利指标测算并不准确。
同时保监会指出,科畅财险发起人资金实力不足。如截至2013年末,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净资产与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的差额无法覆盖出资额;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母公司亏损;苏州鱼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亏损,截至2013年末留存收益为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留意到,欣安人寿未获批复的原因与科畅财险如出一辙,即“商业模式不清”和“资金实力不足”。
一方面,欣安人寿虽然定位于养老和健康保险,但相关主业不够突出,没有论证形成系统可行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截至2014年末,5家发起人的财务状况无法覆盖本次出资额,且临江控股的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高层人士看来,“一家商业模式不清晰、发起人资金不足的保险公司,很难相信其有能力开展保险业务、保障社会风险。”
值得注意,欣安人寿发起人之一的中科合臣已经参与投资设立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14%;其他4家发起人的工商资料显示,公司业务多以房地产项目为主或涉及房地产项目投资。
“不少房地产公司出于融资需求考虑,为顺利获得相对稳定、廉价的现金流,对设立保险公司有着较强的原生动力,但这与保险公司的经营本质属性相悖,非长久之策。”前述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高层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