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现在有了互联网,消息传递的速度就是快。
昨天,银监会刚给商业银行下发了最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没几个小时原文件就已经被放在网上了。到了晚上,各种分析、评论就已经在微信上面传开了。
作为这么一份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监管政策,我也逐字逐条研究了一下,并看了一些分析文章。看完之后,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不过瘾,似乎很多分析都只是从法条本身的角度去解读,而没有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大的维度下。
我始终觉得,最近这1-2周发生的许多宏观政策上的转向,其实都是连在一起的,必须放在一起分析。
所以,今天就简单聊聊我对此的一些观点和思考。
首先,在我看来,最近一系列变化的导火索应该是万科的那封举报信。
宝能这次竞购万科所使用的方法、手段说白了绝大多数都是监管套利的行为,打的就是之前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盲点。本来,这件事情就已经让监管层很尴尬了,并不想过多的掺和或者表态。但没想到之后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升级,影响的逐步放大,弄得越来越不可收拾。最终,万科管理层的那封举报信逼得监管层不得不出来表态。
于是,在过去的一周中,我们看到了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对于资管通道业务的表态,对于通过券商资管计划实施上市公司并购的限制;也看到了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对于险资融资功能的警告。
而银监会这次的理财新规,其实只是主旨也是沿着这个思路出发,将原先分业接管过程中的一些盲点堵掉。比如征求意见稿里明确规定,银行理财如果投资非标资产的,必须通过信托计划,其他的诸如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原先的通道一概不支持。一些文章认为,此举会为信托行业的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我却认为,这些分析都找错了监管层的意图。
很明显,银监会此次对通道业务的划定,目的在于将非标资产管理这件事情完全限定在银监会的管辖范围内,防止监管套利行为的再次发生。
所以,尽管这次万科与宝能之战的最终结果目前还不好说,但至少宝能之前走过的那条路肯定是封掉了。
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政策变化背后更深远的意义。
无论是信托或是资管的通道业务、还是万能险业务,对于最终的C端用户来说,至少在目前,购买此类资产仍然是刚性兑付的。因此,尽管我们习惯称这部分业务为泛理财业务,但本质上,这些都具备信贷属性,属于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说白了就是你不是银行,但干的是银行的业务。这部分业务的体量一旦到达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给实体经济的运行带来许多隐患,具体来说:
比如它会减弱整个政策导向的有效性,政府原本希望将信贷资金引导到一些具备未来发展前景的行业中的,但由于这些行业往往具备很强的不确定性,盈利前景不好,所以影子银行就更容易淤积在那些能够赚钱的地方,比如房地产,比如优质的上市公司。因此,这半年,我们看到了宝能万科事件的上演及大量的新地王的出现。
另一方面,它会使得央行难以有效判断当下实体经济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都有一整套清晰的风控要求及监控体系。但对于影子银行来说,由于没有监管,通过各类分级产品的嵌套,很容易叠加过高的杠杆,增强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而且,这部分业务并不向监管层报备,因此监管层也很难判断影子银行整体的规模,及其中潜在的风险。
此外,它还会阻断利率机制的传导。由于影子银行的业务都具备刚兑特征,但收益率往往又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如此,当政府希望进一步降低市场的基准利率水平时,便会遇到困难。一旦市场利率显著地低于影子银行所承诺的收益率,投资者就不再愿意拿出便宜的资金了,因为,在同样都有兑付保证的前提下,投资者肯定愿意选预期收益更高的那个。如此,市场的真实利率水平就很难降下来。
所以,当几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之后,你就会发现,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既不能拉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不能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外加风险规模还不可控。因此,遭到限制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政策层面的解读同样如此,大大在前两天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提出,下半年要抑制资产泡沫、优化信贷结构。而小强早在去年10月份就提出,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因此,随着宝万事件的爆发,一行三会从影响及规模最大的影子银行业务着手排雷,也是十分正常的。
所以,不要再说信托业务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未来还有没有大的新增通道业务都不好讲。
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未来具备信贷属性的表外业务会逐步向表内转移。
其实,2013年银监会颁布的8号文,就已经初步表达了这个意图,要求银行不得给通道业务提供担保,非标资产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5%,但没想到这边刚规定完,证监会那边却放了资管计划和基金子公司的口子,使得8号文没有被真正的落地。
所以,这次的理财新规,银监会直接禁止了除银监会管辖范围之外的其他通道,并对表外理财业务的总规模及资金投向进行了限制,还要求银行计提风险准备金。
种种迹象都表明监管层希望让表外的理财资产逐步的阳光化,并纳入现行的监管体系。
也只有这样,未来才可能实现政府希望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的目标。
最后聊聊这件事可能造成的影响。
怎么说呢,从政策制定的意图出发,从长远来看,此次监管层所希望引导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
不过,我的担忧在于,当下这个时间点实在是有点敏感。
一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在过去的两年中涨了20%以上,许多中产阶级刚刚咬牙买完刚需房,手上还未必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价格基础尚未夯实。
二来,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凭借影子银行的支持疯狂拿地,地王频出,楼板价屡破新高,阶段性的高点已现。
三来,尽管股市7月迎来吃饭行情,但新增资金依然不多,反而存量资金的仓位已达到短期的峰值,外加监管层对于主题炒作的限制,估值压力逐步显现。
四来,下半年债券市场即将引来兑付高峰,市场整体的流动性及情绪会相对敏感。
五来,下半年美国很可能会启动加息进程,届时有可能会对我国的汇率市场造成二次冲击。
说到底,当前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正越来越稀缺。而如果现在,强行抽掉地产商的流动性,一旦处理不当就又是上一轮股灾的翻版。
就连整个事件的传导链条我都想好了——
房地产企业抛售地产,导致低价下跌。中产阶级资产贬值,银行要求追加保证金,进一步触发抛售及破产潮。
银行坏账率大幅提升,股市随后受到牵连。继而,恐慌情绪的袭来及对于流动性的极端偏好会进一步导致债市兑付问题的爆发,进而在美元加息的促动下,带动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
最终,实体经济及民众资产遭受重创...
不能说监管层现在做的事儿不对,但讲真,如果这件事情放在3年前来做,难度一定比现在来得要小的多。毕竟当时人民币还没有大的贬值压力、美元还未启动加息,影子银行的规模尚可控制,地产价格也相对稳定。
但当时当下,如果真的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真的是一步险棋,相当考验监管层的智慧与能力。
究竟结果会怎样,没人知道。
不过,未来即便闯关成功,市场基准的利率水平也一定会进一步下探,加上非标资产的受限,理财产品总体的收益肯定会越来越低。也不要指望房价能不断的上涨,在经济成功转型前,能维持住当下的情况就不错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如果成功转型,市场的有效性一定会大幅度的提升,加上民众收益预期的降低,可能到那时,真正意义的资产配置会迎来自己发展的黄金期。
但无论怎样,普通人理财也能享受高收益的好日子肯定结束了,要学会习惯这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