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建利率走廊推动利率市场化 降准压力减小
18日起,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频次将进一步提升。根据央行18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16]第2号,“为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民银行决定延续前期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有关安排。18日起,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如因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未开展操作,也将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予以说明。”
该公告所透露出来的信号不容小视。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意味着短期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意味着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为多元化和侧重价格型工具,在构造利率走廊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在此之前,针对春节前后的季节性流动性需求旺盛,央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操作释放了巨额流动性,据不完全统计,释放流动性的规模已经超过两万亿人民币。央行在春节前也已经宣布,增加春节前后公开市场操作场次。从1月29日起至2月19日,除了周二、周四常规操作外,其他工作日均正常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联讯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央行公告增加操作频率,主要基于在资本外流与稳定人民币的压力下,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无法自由施展。同时节前逆回购等净投放面临到期压力,只能通过循环操作,保持连续平稳的流动性。此外,1月份以来的巨大融资贷款,也需要更大更频繁的货币保障。”操作常态化后,降准降息压力将有所缓解,时间点也会延后。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公开市场操作频次进一步提升的意义不可单纯地看做只是对降准操作的一种替代,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央行有意通过加强公开市场操作来打造利率走廊,助推利率市场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表示,降准更多的意义在于释放流动性,而公开市场操作更多的意义在于加强与市场的沟通、稳定短端利率预期。“逆回购可作为短期的利率锚,MLF可作为中期的利率锚,从短期到中期,通过政策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构建利率走廊。”他说。
这一“利率走廊”的思路实际上此前央行早有阐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此前曾在其工作论文中发表观点称,有必要建立利率走廊操作系统。利率走廊操作系统在控制短期利率波动上具有优越性,可以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他也曾表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另外两项重要任务是强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和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要让金融市场和机构更多地使用诸如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等市场利率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逐步弱化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让短期利率的变化(和未来的政策利率)能够有效地影响各种存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这两个领域的实质性进展是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基础。
实际上,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在从使用数量型工具逐步向更多地使用价格型工具转型。MLF、PSL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工具的创新,都意味着未来这类利率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将逐步超越降准等传统方式的作用。
大长助理丁志杰此前曾表示,从目前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水平来看,在不断下调的过程中,其已经逐渐接近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水平,因此循环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降准,从效果上来说差异已经不大。不过他也表示,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中国整体存款准备金率的进一步降低。因此,未来央行可能将交替使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