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存款保险:中国金融监管格局裂变

2015-05-19 09:28:00

 

来源: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5月正式推出,当月中国央行旋即降息,这正值中国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之际,存款保险制度会带来什么改变?能否避免道德风险?国际经验有什么启示?FT中文网推出《存款保险》专题,首期邀请邓海清、钟正生、牛播坤撰文评论。

关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喧嚣,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直到今年的3月31日,方才尘埃落定。而直到5月1日开始,这一条例才真正开始施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可谓是姗姗来迟。相比而言,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早在60年代就已经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是什么绊住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而此次重大转变过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又将有怎样的转变呢?

笔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说代表着金融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什么这么说?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难以市场化的部门是商业银行。投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客户,多更追求本金安全性。若商业银行的破产可能性放大,那么,投资者的恐慌将会给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与其他金融市场不同的是,由于在公众眼里,各家银行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家银行的破产,将可能引发针对整个银行业的挤兑。正是因为商业银行与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且波及面广、同质性强,所以银行的市场化步骤,也就会相对而言更加艰难。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中国对银行体系市场化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在金融风险控制上的最重要的一个制度设计,因此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中国央行在5月10日再度宣布降息25BP,但同时将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从1.3倍提高到1.5倍,回顾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历程,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从1提高到1.1倍,2014年11月,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从1.1倍上升到1.2倍;而后3月由1.2倍上升到1.3倍。而在反复上调后,许多商业银行并未一浮到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的迈进也由此更加加速。

回顾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时期,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各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问题。实证检验,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多数国家的市场利率有小幅上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是银行在对存款进行竞争。由于存款竞争现象的出现,银行危机也频频出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而存款保险制度正为利率市场化的裂变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安全垫。所以将其称之为是“最后一公里”,可谓是名至实归。

实际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走到现在,还远未完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欠缺若干的关键步骤,例如说,“软约束”情况下,资产定价仍然是失效的、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传统机制依然不顺畅、存贷比及信贷规模指导仍然没有放开。每一次的放开都可能意味着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水平的加大,在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或许落后于开放速度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也会为这种金融体系的逐渐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逐层推进提供一层显性的保障。

投资热点排行榜公众号

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公众号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