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未来信贷增长更重视总量稳结构优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第五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分论坛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央行采取多方面措施,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具体措施方面,宣昌能提到,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8万亿元,同比增长30.8%。
今年以来央行创设了多个专项再贷款工具,包括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杠杆撬动的作用,有力引导了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
据央行10月31日公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显示,截至9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合计为55461亿元。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切实降低了特定领域企业的融资成本。东方金诚高级分析师冯琳表示,以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为例,其激励措施首先体现在,银行向客户发放的相关贷款利率不得超过3.2%,而且中央财政在年底前还会有2.5%的贴息,由此,市场主体的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表示,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到位、逐步显效。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目前已完成了超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在支持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的过程中,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拉动了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和融资增速反弹。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额度限制,但可循环使用。另外,政策工具的额度还可灵活调整。”冯琳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空间充分。
庞溟认为,未来信贷增长和金融支持将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继续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制造业、绿色行业、“两新一重”等新动能领域的信贷支持,信贷资源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稳步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制造业和新增长点支持的质量和适配性。
“下一步,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关键不是额度和规模的大小,而是要根据实体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灵活设立相关政策工具,达到调结构、补短板的政策效果。”冯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