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显现 业内呼吁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城市客运、物流运输、市政环卫、工业机械、轨道交通、内河船舶……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正越来越多地显现。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需通过批量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市场接受度。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特别是产业间的协同。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各方纷纷入局,氢能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几十家快速膨胀到目前的7000多家。但这里既有坚定的产业从业者,也不乏盲目跟风的炒作者。不少企业紧盯补贴政策,想着靠补贴发展壮大,或者只为了补贴。
在今天(9月7日)上午于苏州举办的“2022势银燃料电池产业大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新氢动力创始人陈海涛在致词时说,“当然争取补贴不是坏事,但想着靠谱贴支撑一个企业成长发展是不可能的,更无法支撑起氢能产业的发展壮大。”陈海涛说,一个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基于明确的市场应用场景,没有气源、没有应用场景,只能是空中造楼,水中望月。
拿氢能源车来说,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氢能燃料电池企业选择了公交车、重卡等商用车辆,赛道拥堵。这些车辆单价在百万元以上,成本高昂,加氢站建设费用也十分高昂,审批困难。加氢时间过长,影响运营。里程焦虑短期内也无法解决。今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落地。《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规划》首次明确了多元化的发展思路,特别提到了氢能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陈海涛说,工业体系分为生产和搬运两大应用场景,而氢能在工业搬运体系中的应用,是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最有可能优先进入市场化推广的场景。
他分析说,2020年我国仅叉车就新增80多万辆,增长率超过50%。2021年新增叉车数量更是高达109万辆。加上场地牵引车、装载机、场桥等工业车辆,每年新增市场规模高达几千亿元,只要将新增和存量市场中的少部分进行氢能化,就是一个氢能应用领域的千亿级规模市场。
“氢能工业车辆应用的市场,足以支撑多家千亿规模的氢能公司。”陈海涛说,面对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生产体系,完善产业生态建设,突破产品工艺批量化生产的桎梏,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而“紧抓适合现阶段燃料电池产品的应用场景,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必须”。
如何解决加氢站建设难、补给难的问题?氢能动力专家王文清举例说,在天津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智能装备园,氢能叉车属于场地作业车,按照相应法规,经过较为简单的备案流程,在作业场地范围内自建加氢设施,用于氢能补给。
王文清说,氢燃料电池叉车加注燃料只需2-3分钟,可满足4-6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兼具了燃油叉车的工作性能以及电池叉车的环保属性。
中国人民大学氢能产业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也认为,目前氢气最主要用于化工、石油炼制和冶金等工业领域。但随着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产业正渐成规模。
该课题组建议,相关部门和地方应尽快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专项规划,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比较优势,在氢能产业赛道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