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上半年新增信贷均破万亿 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成共识
在经济回稳处于最吃劲的当下,即便有效融资需求依然面临不足的挑战,但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对于稳定经济大盘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刚刚公布的国有大行2022年中期业绩中,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颇为亮眼。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均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从不同类型银行上半年信贷投放的情况看,分化较为明显——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成为上半年新增信贷的主力。
伴随着信贷投放总量再上一个台阶,国有大行的信贷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基建、高端制造业、绿色转型、普惠等领域的信贷增速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细究这些领域的信贷投放,既有助力稳投资的要求,也有助企纾困的考量,更有增强金融适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自身发展诉求。
此外,信贷投放规模不断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对各家大行如何加强几十万亿级规模资产的风险防控将提出更高要求,平衡规模与质量成为更突出的挑战。
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四大行均突破万亿大关
上半年,四大行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续创历史新高,均突破1万亿元关口。其中,工行、农行、建行、中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分别为1.61万亿元、1.6万亿元、1.54万亿元和1.02万亿元。整体看,仅今年上半年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规模就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规模的七成,有的银行甚至超过八成。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年初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端扩表意愿不强,企业部门信用扩张高度依赖政策驱动,市场化私营部门资本开支意愿不足,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在此背景下,大型银行扮演信贷投放的“头雁”角色,“扩表”最明显,截至二季度末,贷款增速为12.5%,较一季度末进一步提升0.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信贷投放不断加码,近年来国有大行还通过不断加大债券投资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地方债投资增长较快。其中,建行上半年债券投资余额突破8万亿元,新增超过8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农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投资5638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工行则表示,该行加大地方政府债及有利于战略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动能培育的债券投资力度,6月末投资比上年末增加9164.35亿元,增长9.9%,其中债券增加8948.35亿元,增长10.1%。
从不同类型银行上半年信贷投放的情况看,分化较为明显——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成为上半年新增信贷的主力。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国有大行贷款增速季度环比进一步提升,但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贷款增速季度环比则有所下降。
信贷投放不再“垒大户”
注重与实体需求相匹配
伴随着信贷投放总量再上一个台阶,国有大行的信贷结构也在持续调整,而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对银行来说,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不能再是“垒大户”,而是要注重提升与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结构的匹配度。
工行行长廖林指出,“稳”是上半年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大局,“加大对稳经济的支持力度,既为助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大行担当,也为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
建行行长张金良表示,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增长新动能,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及科技创新等领域期待更多金融支持,更蕴含着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机遇;服务好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的天职,也是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四大国有银行上半年的信贷投向来看,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普遍较高,多数超过25%。其中,中行上半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3494亿元,增速达到67%,为四大行中最高;普惠金融领域,农行上半年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增量均位列四大行第一,分别为3753.43亿元、5571亿元。
农行董事长谷澍指出,在上半年房地产信贷需求疲弱的背景下,县域贷款、基础设施领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等有效弥补了房地产领域的缺口。
制造业贷款同样是上半年大行投放的一大重点领域。工行、农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突破2.1万亿元,建行、中行则突破了1.6万亿元。其中,工行制造业贷款增量稳居四大行第一,达到6281.26亿元,为上年同期的3.5倍。
今年以来,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方向,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更是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近日就表示,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要素保障仍旧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问题。
上半年,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为5.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65.90亿元,增幅8.02%,余额在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中的占比为51.66%;农行上半年投放重大项目贷款4042亿元,同比多投671亿元。
根据国常会安排,下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而首批3000亿元已全部投放完毕。王一峰预计,后续“宽信用”的形成将在相当程度上依赖政府和准政府投资,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用好专项债结存限额,都是保证后续信用增长稳定的举措,而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政策性银行和大型银行在新增贷款与新增中长期的对公贷款占比。
调增信贷投放计划
全年有望同比多增
继上半年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成为信贷投放总量稳定增长的核心助推器后,下半年这一重任还将继续落在这两类银行的肩上。
人民银行8月22日召开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会的银行只有国开行、农发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银行。会上特别“点名”国有大型银行,强调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
从多家大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看,四大行全年新增信贷规模超越去年将是大概率事件。谷澍透露,截至7月底,农行已审批但尚未发放的对公信贷储备规模同比多增;个人信贷项目的储备量尽管比对公项目储备要弱,但对公项目同比多增的规模能够覆盖缺口。
“农行在7、8月份的信贷投放量均超过去年同期,9——12月大概率还会延续这种信贷增长的态势。”谷澍称,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7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低于市场预期,可以判断这种情况应该是暂时性的。7月经济回稳的基础尚不稳固,这主要是因为各类政策见效需要时间,从新增存款和广义货币(M2)大幅增长可以看出,资金投放尚未完全落地见效。相信在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的推动下,有效投资会稳定扩大,消费需求会稳步回升,房地产预期会逐步企稳。
廖林也透露,下半年工行将继续加大融资投放力度,按照充足发力、靠前发力、精准发力的思路,调增全年的信贷增长计划,协同用好信贷、债券、债转股等投融资工具,形成组合效应。
信贷具体投向上,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市民、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等重点对象,仍是国有大行的侧重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大行判断,下半年消费需求有望稳步回升,从而带动消费贷款投放转暖。
“随着国家提振消费、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居民消费信心边际恢复,消费需求与市场空间将随之逐步释放。预计消费信贷整体增长将呈现边际向好态势,下半年新增情况将好于上半年。”张金良称。
强化信贷风控管理
平衡好规模与质量
信贷投放规模不断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对各家大行如何加强几十万亿级规模资产的风险防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指标显示,上半年国有大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不良率进一步下降。
不过,当年新增信贷投放的资产质量情况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这要求银行不仅要关注存续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也要关注新增信贷的风险把关。
中行行长刘金表示,银行机构的风险意识和管理主动性在不断提高,中行也将继续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用好监控预警工具箱,对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重点风险领域持续开展滚动排查,尽可能把风险隐患发现和处置在萌芽状态。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步向好,国家各项稳经济措施逐步实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守住安全底线,将集团资产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
张金良表示,下一步,建行将持续平衡好规模与质量,推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持续强化房地产、地方隐性债务等风险管控,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不断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控,推进大额客户分层分级贷后投后管理,推动统一信用风险监控。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则透露,工行已通过建立货币、外汇、债券、股票、商品等五个领域市场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及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同时,坚持优投优贷,深入实施授信审批新规,不断增强信贷经营管理能力。展望下阶段风控工作,有信心保持工行资产质量的稳定。
“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韧劲和增长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通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实施风险消化,主动夯实资产质量,不断增厚对未来风险的缓冲垫,为下一阶段应对风险挑战、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王景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