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人寿上半年再陷亏损保险业务收入降六成 金樽享终身寿险退保金达1.1亿元
中国网财经8月9日讯(记者 郭伟莹) 近日,国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宝人寿”)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根据报告显示,国宝人寿在2021年实现盈利后,今年上半年再次陷入亏损。同时,今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63.6%。
其中,金樽享终身寿险的退保金额达1.1亿元,居季度退保金额产品的第一位。据官网查询,经营的保险产品目录中,名为金樽享的终身寿险共有2款,其中【2018】款已停售,而金樽享A款终身寿险(【2020】款)为在售。对照保险条款来看,后者在41-60周岁的被保险人的身故或全残的给付比例上调低了20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国宝人寿股权结构发生调整。川商发展拟将全部所持股份转让给四川金控,占国宝人寿公司总股份的12%。另外,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国宝人寿仍有3家股东股份全部被冻结或被质押;还有1家股东所持股份部分被质押、被冻结。国宝人寿指出,影响公司未来稳定发展的股权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上半年陷入亏损、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六成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统计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宝人寿净亏损为9876.23万元,而2021年同期及2021全年均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也是国宝人寿在2021年实现盈利后,再次陷入亏损境地。
资料显示,国宝人寿于2018年4月正式注册成立。2018年-2020年净利润均表现为亏损,累计亏损约2.07亿元。而2021年转亏为盈,当年实现净利润1564.96万元。
另据偿付能力报告统计显示,国宝人寿今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63.6%。而2021全年,国宝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则表现为同比增长38.03%。
金樽享终身寿险退保金达1.1亿元
据2022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显示,国宝人寿季度退保金额居前三位的产品分别是金樽享终身寿险、天鑫宝账户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智能宝两全保险(分红型),以上三种保险产品累计退保金额为1.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金樽享终身寿险的退保金额达1.1亿元,居季度退保金额产品的第一位。另外,该产品的年度退保率为8.98%,同样为季度退保率产品的第二位。
同时,据2022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显示,金樽享终身寿险亦居季度退保金额产品的第一位,同时退保率居首位。
整体来看,国宝人寿今年二季度的综合退保率为2.45%,而一季度为1.37%。金樽享终身寿险的年度退保率远远高于综合退保率。
针对金樽享终身寿险退保金额较高的原因及退保风险预案,中国网财经记者分别向国宝人寿相关方面致电沟通并发送邮件。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
据了解,金樽享终身寿险的销售渠道覆盖个人代理、专业代理、银邮、保险经纪。据国宝人寿官网查询,经营的保险产品目录中,名为金樽享的终身寿险共有2款,其中【2018】款已停售,而金樽享A款终身寿险(【2020】款)为在售。
对照保险条款来看,二者在41-60周岁的被保险人的身故或全残的给付比例不同。进一步说,在售的金樽享A款终身寿险(【2020】款)将41-60周岁的给付比例调低了20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前者在被保险人未满61周岁时,给付比例为已交保险费的160%,61周岁以上的为120%;而后者为18-40周岁,给付比例为160%;41-60周岁,给付比例为140%;61周岁及以上为120%。
阅读在售的金樽享A款终身寿险(【2020】款)后,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分析表示,从产品角度来看,这是一款增额终身寿险,每年按照3.6%的比例进行递增。退保率较高,其实更多的是要从销售渠道和销售环节来看,有可能在某一些年度里的现金价值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情况,那渠道可能就会跟消费者去建议做退保,大多数是这样的情况。
影响未来稳定发展的股权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另据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宝人寿股权结构发生调整。四川川商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商发展”)拟将全部所持股份转让给四川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金控”),占国宝人寿公司总股份的12%。
据天眼查显示,四川金控33.33%股权由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发展”)持有。而目前,四川发展为国宝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由此来看,四川发展直接间接持有国宝人寿共32%股权。
另外,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国宝人寿9家股东中,有3家股东全部被冻结或被质押,比例共27%,其中四川雄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部所持10%股权被质押,该集团去年已申请破产重组。另外,中金国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持13.5%股权中,部分被质押、被冻结。
国宝人寿在近期召开的2022年工作推进会上指出,公司资本偏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经营手段单一、管理能力不足、隐性问题较多等问题和困难仍然需要继续克服和用力突破。一方面,寿险行业和市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仍然应对准备不足,行动迟缓、较为被动。另一方面,影响公司未来稳定发展的股权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第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问题还需大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