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调整人才购房政策 上海临港释放合理住房需求
继苏州、南京等热点城市放松限购之后,一线城市的上海也对局部地区政策进行调整。
4月12日,上海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通知,对人才住房政策操作口径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支持单位人才社保门槛缩短为3至6个月。
对于这一政策调整,业内人士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热点城市外围松绑可能成为必然趋势,因为这符合“因城施策”“因区施策”的原则,会为后面政策留足空间,避免政策大面积退出造成市场大起大落;另一种观点则是基于临港的特殊地位,认为该政策不具有普遍性,不用过分渲染政策松绑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两大亮点
在这份《关于优化调整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操作口径的通知》中,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将原《购房资格确认函》调整为《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认定函》,有效期由原来6个月调整为12个月;二是缩短人才认定的工作年限,从一年调整为3或6个月,其中工作年限要求3个月的企业有252家,要求6个月的有29家企业。
对于第一点调整,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分析称,临港新房炙手可热,不少项目都是被3.1或者3.2人才“包圆”,触发积分已经是常态。换句话说,还有很多人没有买到新房。如果购房资格的确认函时效只有6个月,可能会有材料失效但房子还没有买到的情况,认定函时间延长可以减少反复办理手续的周折,降低各方成本。
所谓3.1人才,指的是有全日制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在上海已缴纳3年社保,其中一年是在临港的(要与临港人才目录企业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
“人才认定的工作年限缩短则意味着能够更快得到人才身份的认定,后续就可以享受诸多优惠政策,买房是最大优惠之一。”卢文曦还称,从这一点调整还可以看出,政策有更细致的划分,能够看出哪些企业是重点扶持行业和今后优先发展的行业。
对于上海临港政策调整的原因,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一是国家层面明确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满足合理住房需求,近期市场因疫情、预期明显下行,对区域市场良性循环有较大冲击,需要政策实时调整;二是国务院近期明确,要出台有利于市场预期稳定的措施,纾困疫情影响,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临港属于自贸区新片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房地产对区域开发、基础配套的支撑力度很重要;三是近期国家也大力部署促进住房消费,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而临港属于新市民比较集中的区域。
对此业内人士也有不同观点。
作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临港一直凭借自己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政策保持较高吸引力。最近几年楼市发展也比较快,临港从原先卖不动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板块之一。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临港2020年供应为7.4万平方米,成交17.2万平方米;2021年供应48.8万平方米,成交41.7万平方米;2022年一季度供应42.7万平方米,成交38.8万平方米。不难看出,无论是供应量还是成交量都快速上行,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的供应量几乎赶上去年全年。
去年,临港楼市也较为火热,不少项目触发积分制。根据上海中原的数据,目前临港的新房库存还不到12万平方米,按一年的平均成交量来看,还不够卖一个季度,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基于这样的情况,卢文曦认为临港可能不需要政策来提振区域楼市,此次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留住人才。临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区域,里面有很多高新产业,但是光有产业还不行,需要人来为产业发展服务。依靠优惠政策可以吸引人口入驻,有了人气后,一切围绕人展开的需求会增加,临港才会被“填满”。
他认为,临港政策放松要正确理解,不要过分放大利好。因为从名单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入围。因此,能真正拿到“人才”认证的数量不会太多。但毫无疑问,对想在临港落户生活的人来说是利好。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也认为,临港新片区政策的适度放宽,不代表上海整体的楼市调控政策将迎来进一步的全面放宽,上海整体的政策预计还会保持相应的适度从紧态势。
外围松绑是趋势
虽然上海局部调整楼市政策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宜过分放大利好,但从近期热点城市的政策松绑路径来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月12日,南京溧水区、六合区放松限购,外地人购首套房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已婚人士需提供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未成年小孩的出生证明和户口本;未婚人士需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可以开一张本区的购房证明。
与南京相似,上海此次政策松绑亦是从外围区域的特定人群开始。
张波表示,虽然此次临港政策放宽不代表上海整体楼市调控放松,但后续不排除在一些边缘区域和个别区域出现政策微调。
对于热点城市外围区域率先放宽政策的做法,李宇嘉表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他认为,现在热点城市的调控被要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状态,南京选择先将外围两区的需求放开,逐步给市场加量,引导预期,再看疫情的情况、市场预期和购买力的恢复情况,再进行下一步动作。上海也是选择在临港这样正在大开发的外围区域,并且释放的人才购房限定在了重点支持单位,符合临港自贸区发展的产业序列,将产业、新城开发、区域配套、新市民就业和安居、新型城镇化等综合起来了。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0个城市发布过楼市放宽政策,4月以来,衢州、秦皇岛、大连、绵阳、兰州、丽水、台州、安顺、苏州、南京、咸宁、荆门、黄石、宜昌、上海等15个城市加入政策调整队伍,调整内容涉及限购、限贷、限售、公积金贷款、房贷利率等,且松绑城市能级也从三四线逐步向二线甚至一线过渡。
对于未来的政策走向,李宇嘉认为,热点城市开始对政策纠偏,一方面应对疫情、经济下行的冲击,另一方面促进消费释放、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助力实体经济和稳增长目标,但同时也要贯彻“房住不炒”,就是热点城市政策松动必须要将“房住不炒”和促消费、促稳定结合起来。政策调整是可以的,但要精准研判选择哪个区域调整,怎么调整,为后面留足空间,如果一股脑儿退出,可能会造成市场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