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实现“猪肉自由”时 还能做点啥?
养猪行业风险这么大,现在亏损又这么严重,消费者在实现“猪肉自由”时,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不复杂,试着学会在市场中换位思考,成为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者群体,是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市场更好服务我们的重要因素。
今年春节过后,猪肉价格一路走低。近期,全国批发价格已经跌到了每公斤18元关口,集贸市场、超市的猪肉价格每斤也只有10多元,有些促销价甚至在每斤10元以下。而也就是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肉价每斤还是20多元,再往前最高的时候是30多元。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猪肉价格不止是“腰斩”,而是跌去了近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以前去菜市场50块钱只能买1斤多猪肉,现在能买3斤多。因此,有不少网友调侃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猪肉自由”了,现在可以把肉当饭,放开了吃。当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便宜猪肉大快朵颐时,是否会想到在猪肉市场的另一头,生猪养殖户正在经历什么?
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由于猪价过度下跌,目前生猪养殖正在经历全行业严重亏损。按照每公斤18元的猪肉批发价格往上游推,养殖户出场肥猪的价格约每公斤13元多,而由于饲料涨价、防疫成本增加等因素,现在每公斤的养猪成本普遍在17元以上。算下来,养殖户每出栏一头100多公斤的肥猪,少则亏损二三百元,多则亏损四五百元。按照当前市场行情,基本上是出一头亏一头。对中小养殖户来说,假设一个月出栏100头生猪,那就是好几万元的亏损。而大型龙头养殖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新希望、正邦、温氏等上市公司都预告去年生猪养殖严重亏损,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
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者,绝大部分可能都是只吃过猪肉,而不知道猪具体是怎么养出来的。不仅没有养过猪,而且亲戚朋友也少有养猪的。养猪行业亏损,表面上似乎跟消费者没什么关系,实则不然。因为如果养殖户持续严重亏损,势必加快淘汰产能。特别是如果过度淘汰能繁母猪,接下来生猪就会供应不足,猪肉价格就会再次大幅上涨。农民和市民通过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你也许会说,猪价跌了就少养点,猪价涨了就多养点,生猪产能就可以保持大体稳定,养殖户也就不会大幅亏损了嘛。但实际上,养猪不同于汽车、家具、电器等制造业,说停就能停,说减立马减。从养母猪开始到产下猪仔、育肥出栏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仅仅只是买猪仔育肥也需要4个月左右时间,并且到点儿就得出栏、亏损也得卖出,行情不好也没法增加库存。其间,猪生病了得治,即使饲料大幅涨价了每天也不能少喂。因此,养猪不是简单根据市场行情多养少养的问题,在生产周期内不仅要经受疫病等自然风险考验,还要面临上下游巨大的市场风险挑战。有句老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形象地告诉我们养殖行业的不易。
养猪行业风险这么大,现在亏损又这么严重,我们消费者在实现“猪肉自由”时,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不复杂,适当多一些换位思考即可。在当前猪肉价格很便宜时,多想想养殖户正在经历的困难,可以抓住机会适当多买猪肉、多吃猪肉,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消费、稳定价格,对于缓解养殖户经营困难、防止生猪产能过度调减是有积极意义的,帮助养殖户实际上也是在为消费者自己好。而当猪肉价格走出低谷恢复性上涨时,也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相信市场的力量。只要养猪能赚钱,养殖户就会积极补栏,社会资本也会进入,后期猪肉的供应就有保障。特别是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养殖户,城市里的消费者更有舆论优势,在互联网上的声音更大,猪肉涨价的消息比猪肉跌价的消息更容易受到关注。如果猪价合理上涨被频频炒作,很可能会过度刺激生产,引发新一轮价格大幅波动。试着学会在市场中换位思考,成为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者群体,是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市场更好服务我们的重要因素。
当然,行业低迷时,不只是消费者,还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合力应对。要通过冻猪肉收储调节等释放积极政策信号,稳定市场情绪,提振市场信心。同时精准实施生猪产能调控,确保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防止生猪生产出现新的大起大落。对一些亏损比较严重、资金链压力比较大的养殖主体,可以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政策支持等方式,帮他们渡过难关。长远看来,要强化生猪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预警,稳定养殖用地和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