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东数西算”将为数字中国建设带来三大动能

时间:2022-02-23 09:59:23

 

来源:中国网

刘玉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通俗而言,指的是将东部的大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计算处理。总体来看,东数西算战略的直接目的是整合优化中国算力资源,推动中国东西部地区算力需求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互补与匹配等。

回顾“东数西算”政策出台历程,有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2021年5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二是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一体化运行格局。三是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四是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函复同意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至此,中国“东数西算”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首先,东数西算将为数字经济提供直接动力。《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计算力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另外,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大数据体量也在急剧增长。据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算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对算力的需求,例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同时艾瑞咨询发布数据显示,据测算,2020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达74亿个,预计2025年将突破150亿个。综合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数据看,数字中国正在迈向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国家有相对应的强大算力支撑。因此,东数西算战略的推出是及时的、必要的,也是中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其次,东数西算将为智能金融升级做好准备。与数字经济相对应的是,当前中国金融行业正在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不论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还是其他所有制金融组织都在规划自身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布局,全面推动自身业务的智能化发展,提升自身金融业务的科技含量,拓宽本单位和公司内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根据信通院的相关数据,2020年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投入分别为2078亿元和351亿元,同比增长20%和27%。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已经公开披露,正在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探索,例如银行业务与智能风控、智能客服和智能营销结合等。这些金融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涉及到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虚拟数字人、AR/VR等系列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这些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均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而算力的成本和服务效率将直接关系到金融业未来智能化升级的成败。因此,利用东数西算等战略,降低算力成本,优化算力服务资源的分配,为金融机构提供算网一体化的高效计算服务,是确保中国未来建立有竞争力的智能金融体系的重要前提。

第三,东数西算将为深化数字治理改革创造新的契机。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经济基础的变化将会推动中国新一轮社会治理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国家治理改革较多考虑各地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和特点。但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算力的分布特点也将会成为影响地方治理改革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全国性的各大算力中心的形成,将会形成以数据要素流动为纽带的东中西协调发展新格局。东西数据的加速流动也会推动全新的公共服务变革。甚至未来各地政府会在提供高效的数字治理服务方面展开区域性竞争,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流入本地。传统的政府治理受限于地域,但在数字时代,随着东数西算等算力的进一步均衡,未来东西部地区在数字治理能力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全国各地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差异也会减小,最终实现全国性的共同进步、共同富裕。(责任编辑:唐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