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重视PPI持续上涨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冲击

时间:2021-10-21 09:59:17

 

来源:中国网

杨继东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9月,中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7%,创近期记录的新高,引发较多社会关注。当前PPI上涨还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PPI上涨具有显著的持续性。9月份,涨幅比上月继续扩大1.2个百分点。第二,PPI上涨具有普遍性。构成行业普遍价格上涨,煤炭、石油、化工、有色涨幅均超过20%。第三,煤炭和高耗能行业产品价格上涨尤其突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74.9%,涨幅比上月扩大17.8个百分点。第四,PPI与CPI背离的趋势比较明显。9月CPI同比仅上涨0.7%,环比持平。

本轮PPI的持续上涨是供给、需求以及货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而言,上游产品供给层面的变化可能是推动本轮PPI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供给层面看:首先,疫情引发的停产停工减少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其次,疫情导致全球商品流动受限,运输成本上升也影响上游产品的国际贸易。第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升级,节能减排行动对大宗商品的供应产生负面影响。在国内“双碳”计划推动下,各部门也在努力减少化石能源的供给,能耗双控导致上游产品生产受到显著影响。最后,煤炭、能源和矿产企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相关企业拥有一定的定价权。这种市场结构也推动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

从需求层面看,随着后疫情时代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回暖带动需求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PPI上升。相比2020年多数国家经济负增长,2021年主要经济体综合PMI指数回升至荣枯线以上,全球整体经济景气度回升,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相应增长。当前,季节性需求也对PPI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北半球冬季来临,冬季取暖对煤炭的实际需求和预期需求持续走高,但短期内煤炭产能难以快速扩张,也推动了煤炭和能源价格上涨。

从货币因素看,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整体宽松的美元货币供给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PPI上涨。目前,中国是原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原料等国际大宗原材料的净进口国。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美国货币供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宽松的美元政策推动了美元标记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数据显示,2020年1月美国货币供应总量(M2)为15.4万亿美元,至2021年8月其规模增至20.8万亿美元。

在市场需求并没有持续、全面复苏的前提下,处在高位的PPI可能很难再持续走高,但仍然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第一,短期内下游消费品企业将承受更大利润压力。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格压力向下传导受限,下游企业将承受更大的生产和利润压力。第二,PPI上涨压力可能进一步向消费端传导。面对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部分下游企业可能会宣布涨价。目前CPI涨幅不大,这和我们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消费类企业竞争激烈、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幅较小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猪肉价格回落导致CPI没有上涨。第三,PPI上涨引发的不确定性预期、行业不均衡发展、下游企业利润下降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的循环,进而对整体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9月我国PMI指数为49.6%,降至临界点以下。

虽然预期PPI上涨可能难以持续,但是仍然需要重视PPI上涨带来的负面冲击。在实行能耗双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PPI过度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把握上下游减碳节奏,实现平稳转型。可以考虑针对下游企业实施定向宽松的信贷政策,帮助下游企业纾困,分担下游企业的利润压力。坚持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的管理,防范金融炒作,短期内积极增加国内煤炭和原材料供给。最后,关注交通、电力、服装和农产品等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的消费品价格,缓解PPI向消费端传导对人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责任编辑:王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