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近场社区电商”,究竟是什么新物种?
6月25日,人民日报第17版刊发《实体商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数字零售 体验升级》,强调要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门店和社区小店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文章的主人公叫单丽娟,在山东济南开了一家十来平米的小店。单丽娟将门店接入“盒马集市”,借助这种近场社区电商平台,经营了十来年的这个“夫妻店”完成了一次升级。
“近场社区电商”作为一个新词汇、一个新业态,第一次被权威党报予以肯定。
此前的2020年12月11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曾发文: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
今年3月“姗姗来迟”的阿里巴巴MMC事业群,尤为受关注——阿里将以何种姿态入场?
阿里给出的答案是,致力于成为社区商业现代化建设者。4月1日,阿里合伙人、MMC事业群总裁戴珊在内网公开信中表示,MMC的核心使命是“服务每家店,只为每个家”。
在概念上,近场社区电商与远场电商是相对的。远场电商解决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和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淘宝最典型;近场社区电商则基于地理位置提供服务,离消费者更近,盘活一个区域内部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
近场社区电商的创新意义,如人民日报所述,是塑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实现线下人、货、场的精准匹配:通过消费终端(小店)聚拢确定性需求,反向推动源头制造业和农产品基地的确定性供应,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升价值,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的“四链重构”。
随着阿里MMC业务逐步落地,近场社区电商的模式与价值开始展现:
在前端,阿里MMC将社区自提点主要落在超过100万家夫妻老婆店——源于阿里零售通业务基础。小店有着稳定经营场所,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放心暖心的服务。
作为“社区毛细血管”,全国有超过600万家夫妻老婆店。它们离居民最近,但商业模式最传统,亟需得到提级改造。
去年7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支持电商平台为小店提供批发、广告营销、移动支付、数据分析、软件系统等数字化服务。
今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又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支持便利店、生鲜超市、前置仓等进社区。
近场社区电商与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的政策不谋而合,因此受到人民日报的肯定。
线下实体店与线上商业不是对立关系,完全可以有机融合。小店为近场社区电商聚需求、供服务,而近场社区电商则为小店数字化改造提供了解决方案。
胡同里的“丽娟便利店”开了十多年,以前有30个以上进货渠道,进货价比连锁业态高10%,滞销库存占比超50%。品种少、价格高、人流少,这种困境在线下实体店很普遍。
“丽娟便利店”改造的第一步,是接入零售通(并入MMC之后仍保留B2B服务)的智能供货平台,做到了智能补货、智能选品,并开展个性化服务。
第二步,是接入MMC旗下的盒马集市,线上平台琳琅满目的生鲜食品,撑起小店的“云菜市”。买菜是高频交易,小店作为自提点除了增加收入,还可提高人气。
由此,“丽娟便利店”正在形成一个功能多元的“社区综合服务点”,有快消生活用品、有果蔬肉禽蛋,还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长远来看,近场社区电商对产业的反哺,有利于探索数字农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后端,阿里MMC和同行相比更独特:在农产品方面,阿里数字农业、盒马鲜生和大润发的直采基地全面接入MMC;在工业品方面,1688、淘特的定制货品供应链也接入了MMC。
农业最为受益。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业界认为,近场社区电商可能是近年来最适合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的新业态——它用“订单”在产地直采、集采,聚合分散的小农户;它“立足本地”,也适应了中国幅员辽阔、消费本地化的特点。
近场社区电商,不仅为农产品的规模化上行提供新的通路,并将拓展阿里在数字农业的长期探索。
2020年,阿里以3037亿的交易规模,继续成为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但全国农产品的线上渗透率依然很低,农业数字化基建仍存巨大空白。过去几年,阿里将助农重心从农产品电商转向“最先一公里”,建设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5个区域大型产业仓。
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述,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在农业方面,阿里和蚂蚁帮安吉白茶搭建大数据平台,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农产品溯源码,还引入卫星遥感技术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阿里公益达成合作:农科院作物所将与达摩院共同探索“3T智慧育种”。
什么是国家鼓励的创新?要为社会创造增量价值——而不是重复和浪费,并且要不断完善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而不是破坏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