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谋局科技创新 两院院士大会释放重要信号

2021-05-31 09:27: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谋局科技创新 两院院士大会释放重要信号

从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聚焦科技创新,发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军号”和“动员令”。

多位科技工作者和业内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此次大会勾勒了我国科技创新新蓝图,既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科技战略布局,也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具体路径图和攻坚任务书。

谋篇定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察大势、谋全局。此次大会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表示,大会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科技创新谋篇定调,既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科技战略布局,也敲定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具体路径。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自立自强是底气、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高水平是既要具备引领性、创造性,又要具备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这是对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全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大国科技的大格局。”朱岩说。

“大会彰显了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涵盖核心技术产业的成熟以及科研一体化建设的完善,是践行科技强国战略的必然道路,有助于我国在一些重要的创新领域掌握发展主动权。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技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韧性。

“院士们要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和尖兵,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认为,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要多做一些科技战略储备;我国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高校要作出更大贡献,在科研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学会、协会、研究会要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做更多工作,这是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

明确路径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此次大会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明确了具体攻坚路线图和任务书。

比如,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基础研究是创新策源的源头供给。”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以上海为例指出,近年来,上海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提升,但与国家要求和国际标杆创新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的活力需进一步激发,基础研究的动力需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开放协同的潜力需进一步挖掘。

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方面,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翟金国表示,作为应用型研究院,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战略牵引,企业要有主动作为的态度。“在化工领域,很多小的产品往往关系到非常重要的产业和领域,如光刻机的光刻胶。”他说,只有先做一个“小切口”,今后才有可能取得“大突破”。

激发活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这次大会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看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广度要显著拓宽,科技创新的深度要显著加深,科技创新的速度要显著加快,科技创新的精度要显著增强。同时要做好科普,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其中,关键是要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潜能。”

在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方面,李晓红表示,一是进一步发挥院士队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杜绝非学术因素影响,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三是避免院士头衔滥用,加强院士队伍管理。四是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提升院士队伍质量。

“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就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朱岩认为,要大力革除科研机构中的衙门作风、官僚作风、行政长官作风,真正实现科研项目的科学家负责制,做到真揭榜、真挂帅。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朱岩表示,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既需要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吸引各领域人才在中国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软环境,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培育全民族的创新文化,形成富饶的创新人才土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