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下降趋势
22日,《2021上半年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布,“中国2021年上半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没有触及重要的风险警戒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皓表示。
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宏观杠杆率的上升虽使得金融体系的巨灾风险指标出现小幅波动,但金融体系整体韧性的增强、经济强大的修复力、“以我为主”的宏观经济结构性政策均促使风险从快速发散转为逐步收敛。
“分行业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防范对象仍然是银行业。”报告提到,测算表明,疫情对国有行资产质量冲击显著,加之净息差收窄、让利实体经济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其风险覆盖能力有所降低。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金融风险暴露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后疫情时代,风险从企业部门向金融部门过快和过多传递将产生新的隐患。”报告指出,延后暴露不良贷款的规模是否可控、融资平台破产清算风险、产业债无序违约风险、弱资质房企风险、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均值得关注。
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报告认为,当前阶段稳住或渐进的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内在要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周小川谈到,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把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试点与人民币国际化密切挂起钩来。他认为数字货币对人民币国际化帮助不大,或者说也实现不了人民币国际化。他表示,人民币支付系统的现代化、数字化对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提高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也不是太大的帮助。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是取决于体制、政策上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是取决于技术上的因素。
央行副行长李波在谈及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时也提到,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结构性靶向调控的作用,针对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债券市场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
为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李波表示,将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对加杠杆行为、债务及金融周期的监测,有针对性的创设政策工具,做好重点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将主要的、重要的、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